15年,我們能做什么?15年,我們可以堅持什么?對于1981年出生的柏云來說,15年,她始終關注的一件事就是貧困的留守兒童。
奉獻愛心只是一個開始
柏云,一個高高瘦瘦的女子,說話不緊不慢,臉上永遠帶著微笑。說到愛心,她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2003年,一直關注公益活動的她,偶然間加入了一個愛心社的QQ群。“那時QQ群比較流行,但凡一些活動組織,都是通過QQ,大家都是陌生人,平時稱呼都是用網名,但喊起來特別親切。一旦群主提出活動,我們都是自愿參加,活動做的不是很系統,只要是奉獻愛心的,都去做。”柏云說。就這樣柏云跟著這個團隊一直斷斷續續奉獻著愛心,終于有一次愛心活動,激起她內心沉睡已久的熱情。
支教讓公益之花開得更盛
2008年,汶川地震牽動了中國人民的心,大家紛紛捐款,有志之士還親身前往汶川參加救援。對于充滿愛心的柏云來說,她除了捐款更想身體力行參與到救援當中。于是,她專門前往汶川,和許多愛心群體一起在當地救助百姓。震后的場景刺傷了人們的心,柏云和許許多多的愛心人士盡最大的能力幫助著當地人民,但能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回淮后的柏云和外地的愛心群體有了更深的感情,平時交流也增加許多。因為這些交流,柏云知道在許多貧困山區需要老師,雖然她不是專科出生,但她的知識和能力可以擔負這項任務,于是2014年,她請了年休假,專門前往廣西里當龍琴地區支教。“廣西山里真得很貧困,很多人一輩子沒有出過山,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一行人根據自己的特長分配工作,我教孩子們手工、舞蹈等,去之前我準備了好多資料,就是想把自己所會的全部傳授給孩子們。”柏云說起那次支教之行,很是興奮。說話之余,還把手機里留存的日志和照片翻給淮河早報、淮南網的記者看,詳細地解說著每一張照片的故事。
讓愛心在淮南遍地開花
一年又一年,柏云所在的愛心群經歷過數任群主,2010年年底,柏云接下了這個愛心群,并有了正式的名字——淮南小橘燈愛心社。經過兩年的努力,愛心社一路成長起來,先后開展過愛心特校行、為福利院孩子開設輔導班、送冬鞋,和特校孩子參加豆腐文化節表演、義賣籌款等愛心活動。
2012年,柏云和幾位管理員有了一致目標,小橘燈專注鄉村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并以“用我們微弱的燈光點亮孩子的希望”為宗旨,以一對一資助結對和游學為主要形式,開展各種公益和資助活動。
柏云和幾位管理員為了讓愛心落到實處,深入大通區農村學校,通過調研和走訪確定一對一資助的孩子,然后向廣大群友公布資助要求。至今為止,已經有51名學生成功結對,最早的兩名資助對象已經進入大學學習。除了資助,讓貧困孩子開拓眼界也成為小橘燈愛心社的宗旨,受到資助的孩子每年會參加由資助人贊助的游學活動,游學活動先后去過市博物館、合肥科技大學等地方,孩子們開拓了眼界,也認識了新的世界。
讓愛心之路越走越寬
柏云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工作,可因為愛心社,她很少能照顧到家,所幸丈夫理解,孩子也懂事,這讓柏云很是感動。“管理愛心社并不難,就是瑣碎的事太多,這么多雙眼睛看著,一點都不能馬虎。現在一對一資助和游學已經走上正軌,下一步我想去做的就是農村青少年性教育。支教給了我很大啟發,越是偏遠地區的孩子,性教育越薄弱,在做公益這幾年,我感覺農村孩子的性教育基本為零,有的女孩都十來歲了,還跟著爸爸或爺爺睡,我們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可他們根本就不當回事,所以我現在著手準備性教育課程,準備把這個帶入到以后的日程中,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性教育。”柏云已經開始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因為做好事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不僅僅是財力、精力,更多的是在做的過程中會有不理解不支持。對于柏云為說,她覺得為孩子做公益仿佛就是她與生俱來的東西,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動搖她的決心,因為一談到為孩子,她就兩眼放光,全身有用不完的勁。“我覺得我會一直做下去,因為看到孩子,我就開心,有那么多人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走著,我相信我也會!”柏云堅定地說。
圖:柏云在廣西支教 (柏云提供)
(記者 王玲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