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驅車進入毛集實驗區毛集鎮張王村,草長鶯飛,生機盎然,村組道路上貧困戶張傳永正在認真地清掃生活垃圾。“村里照顧我是貧困戶,讓我干保潔員的工作,我就要干好,把衛生弄干凈,讓村民滿意!”
“我家屬得了障礙性貧血病好幾年了,不能干勞力活。前幾年兩個孩子小,家里生活負擔重。”掃完一個路段,50出頭的張傳永告訴我們,自從市司法局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村里后,工作隊員經常到他家與他交心談話,幫他樹立了脫貧信心。
“正好2017年,為加強鄉村文明,我們在貧困戶群體中建立了一支農村保潔隊伍,專門維護村級衛生,每月付給保潔員工資,做到垃圾治理與精準扶貧兩不誤。”市司法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與張傳永商量問他是否愿意干這份工作。
“當了貧困戶,咱不能一直貧困下去,能干咱就干,沒志氣啥時候也脫不了貧!”面對工作隊員的詢問,張傳永底氣十足地回答,他信心滿滿地擔負起了村莊部分道路的保潔工作。
“我現在種三茬農作物,每個月干保潔員領300元工資,兩個孩子參加技能培訓后也到上海務工掙錢了,全家人一年收入有四、五萬元。”2017年,他摘了窮帽,脫了貧。
張王村位于沿淮行洪區,基礎差、底子弱,貧困戶基本都是因病、因殘、缺勞力致貧。“我們只有堅持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將‘輸血’轉化為‘造血’,才能真正幫助群眾拔掉窮根子。”市司法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在結合張王村實際,深入走訪調研后,與鎮村干部、群眾座談交流后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發展思路。
在新修繕的張王村村部寬敞院落里,貧困戶劉芹賢正與村民們拉著家常,“我兒子被村里推薦到附近的電子公司干活,拿計件工資,一個月最少能掙2000多。”談到2017年家里生活的變化,她高興不已。
“村里新建成兩座60kw村級光伏發電站和一座30kw村級光伏發電站,每年能增收十多萬。”說起村里的發展喜事,她與幾位村民更是討論得熱火朝天,她們說,村里有6戶貧困戶安裝了戶用光伏電站,10戶貧困戶集中建成了30kw光伏電站,每年每戶能增加3000元左右收入。“我們村還新修了兩條生產道路,建了一座涵管路橋。”最讓村民們開心的是,村里在道路兩旁新安裝了33座光伏路燈,一到晚上全村都亮了,再也不用走黑路。
位于淮河岸邊的張王村,有種植的優勢,市司法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就聯系相關單位舉辦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升村民知識技能,提高種植產量和質量;村里有勞動力的年輕貧困戶,找不到就業門路,經推薦參加相關培訓后赴經濟發達地區經商務工,工資收入客觀;有5名貧困戶被聘用在村里從事保潔員工作……通過當地政府和市司法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張王村變了模樣,道路通暢、村容整潔、作物豐產,群眾自我發展的造血功能也激發了,正朝著既定的小康目標奔跑而去。
“扶貧是個硬任務。我們將與區、鎮、村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決不讓張王村貧困群眾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有一戶一人掉隊!”近日,在接過毛集實驗區贈送的一面寫有“幫扶結對動真情,扶貧濟困暖人心”的錦旗時,市司法局負責同志語氣堅定地表示。
(記者 何婷婷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