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隊進村開“良方”
“授人以漁”激活村莊“造血”功能
最近一段時間連降大雪,讓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村民郁悶不已,不少村民家的鋼構大棚塌了,畜禽圈舍也被大雪壓毀了,而村里75歲高齡的貧困戶景開仁卻沒有像往年一樣,擔心大雪會壓塌自己的瓦房。因為就在今年年初,市財政局扶貧工作隊了解景開仁家情況后,和村里商量,出錢將他家的房子重新加固裝修了一次,抵御住了今年以來兩場大雪的侵襲,這可讓景開仁多年來懸著的心落下了。
自從扶貧工作隊進村以后,村民們發現,他們手里的錢富余了;貧困戶們發現,他們“摘掉帽子”不遠了;村干部們發現,村容村貌也在悄然改變……
打造特色農業,農產品遠銷各地
“下雪天路不好走,貨都送不過來了,這網上的訂單還是這么多。”最近這些天,可把河沿村景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忙壞了,他不僅要組織貨源,還要應付網上隨時隨地增加的訂單。“咱自家產的河沿村大米就是好吃,含硒高,貨都供不應求,過去2.5元一斤,現在經過真空包裝后,賣到廣州等地,價格翻了一番。”該負責人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自己就是本村人,本來在外地做生意,自從扶貧工作隊進村后,聯系他來家鄉投資,自己也想著能把家鄉一些優質農產品打出名氣,便回鄉創業,同時搞了一個網上商城,專門銷售河沿村特色農產品。“這兩天大棚里的草莓都上市了,特別甜,北京來的客商專門進村駐點收購,一天能走一輛車的貨。”
扶貧工作隊根據河沿村農業生產情況,先后多次與村內的民豐瓜果蔬菜合作社和景氏農業有限公司進行產業對接。利用37萬元江淮分水嶺項目資金,由景氏農業進行流轉土地80畝,種植優質水稻、草莓和瓜果蔬菜,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種植模式和“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社區店+基地”的銷售模式,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2萬元,每戶貧困戶每人增收1000元。并利用扶貧資金60萬元,流轉35畝土地進行草莓大棚種植,由民豐合作社進行日常管理,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4萬元,每戶貧困戶每人增收1000元。
整修基礎設施,鄉村面貌大變樣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村里有好的農產品,運不出去便成為滯銷貨。為進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礎設施,方便群眾生產生活,扶貧工作隊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大力開展路、渠等群眾關心的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工作隊爭取了360萬元資金對孔王路河沿段2994米的道路進行拓寬,目前項目已經開工;爭取了30萬元修建通向大圩的一事一議道路,目前項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爭取230萬元資金對孔王路沿線及主要溝渠進行改造,目前正在進行招投標準備中;借助旅游扶貧開發契機,爭取了35萬元對河沿村旅游進行整體規劃,建設旅游扶貧“八個一”項目,成為農村旅游新亮點。
河沿村黨支部書記閆其礦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該村地處高塘湖灣區,下雨就澇,無雨則旱,村里集體經濟更是分文沒有。自從扶貧工作隊進村后,疏通了溝渠,拓寬了道路,整治了村容村貌,環境變了,村民的素質也漸漸提高,共同奔小康的路越來越近了。
扶貧幫扶“一對一”,引進企業促就業
針對全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高情況,扶貧工作隊積極引進外來企業來村考察、投資。與鄉政府一起,邀請企業對河沿村張戶組進行整體規劃;邀請安徽國奧體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來村辦廠,申報乒乓球拍加工產業扶貧項目,項目即將投入生產,將帶動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和村民30多人。并積極謀劃塘下1600多畝土地的整體流轉,打造集生態農業、旅游于一體的高端農業生態園,村民可通過入股、流轉、就業等多種方式讓腰包鼓起來。
扶貧工作隊負責人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下一步工作隊將加大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村村通公路延伸至戶戶通,并加大項目扶持,打造精品果樹林項目,引入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對村里的貧困戶加大幫扶力度,將關心延伸至更多的困難戶家庭。
(記者 李舒韻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