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坡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安徽省太和縣桑營鎮天齊村黨總支委員李凱說,“俺村是李迎坡鎮長的聯系點,每次走訪,他都堅持把每一家貧困戶都走訪完。一次我倆正在走訪,突然下起了暴雨。李鎮長冒雨走訪,一戶不落。”1月2日,太和縣桑營鎮鎮長李迎坡因腎功能衰竭、腦梗死等并發癥,不幸去世,年僅44歲。脫貧攻堅路上,從此少了一名像李迎坡這樣的優秀扶貧干部。
然而,這并不是孤例。相同時間,相同身份,相同職責,只不過地點不同,另外一名優秀扶貧干部黯然隕落。1月2日下午,貴州省遵義市總工會女干部徐梅,在前往習水縣督查扶貧工作途中發生車禍,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5歲。“徐梅是遵義市委脫貧攻堅第二督導組里唯一一名女性,她從來沒有在農村生活過,大家一直擔心她適應不了。”同組同事趙燚說,習水縣山高路陡,城里的女孩大多沒吃過這種苦,但日子一天天過來,即便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工作到凌晨,徐梅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一個藍色手提袋中,裝著徐梅的扶貧日志筆記本。從2017年8月29日第一天正式入駐習水縣,到2017年9月15日在縣委召開脫貧攻堅督導情況反饋會議;從每一組各個同志的發言記錄,到督導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個性問題;從走訪群眾的名字信息、貧困程度、家庭困難等基本情況,到脫貧攻堅政策是否落實到位,群眾是否知曉了解相關情況……筆記本上記錄得清清楚楚。
名單還在拉長。2017年10月25日,寧夏自治區同心縣興隆鄉財政所所長、民生保障中心主任李進禎,因勞累過度,在工作崗位上突發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去世,倒在脫貧攻堅的崗位中,年僅52歲。2017年4月11日,農發行寧夏吳忠市分行青年員工、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紅關村扶貧第一書記張鑫,在返回他時刻牽掛的扶貧村時不幸發生交通事故,他年富力強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生命的時針恒久地停滯于31歲……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至2016年間,120多名共產黨員的生命在脫貧攻堅征途中戛然而止。這個數字顯然還有可能在增加。
他們是悍將,腦里裝著使命。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選派277.8萬人駐村幫扶。淮南市2017年向全市763個村派駐了扶貧干部2280人。天上不會掉下餡餅,扶貧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喊喊口號、看看原生態村景,就能完成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這些扶貧干部,他們奔忙在田間地頭,在百姓家里,在村巷街尾。他們帶著任務和使命而來,需要咬定青山不松手的定力,甚至可能面對流血犧牲。然而,他們必須完成使命,因為這是沒有退路的選擇。
他們是干將,肩挑萬斤重擔。我國每年脫貧超過1000萬人,意味著每月脫貧要達到100萬人,平均每分鐘脫貧約20人。這不是簡單的數字加減,也不是簡單算“數字賬”。這是一筆“民生賬”,更是一筆“政治賬”。萬斤重擔壓在扶貧干部們的肩頭。拋家舍子、孤獨寂寞,這是扶貧干部們的生活狀態。夜以繼日、披星戴月,這是扶貧干部們的工作常態。但是,他們必須堅強面對,因為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卻不能輸掉的攻堅戰。
他們是良將,心中揣著夢想。“廣闊農村大有作為,我要在扶貧路上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駐村扶貧隊副隊長小張,踏上駐村扶貧路時,在日記里這樣勉勵自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闊道路上,每個地方、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章節,而屬于扶貧干部的那一部分篇章,無疑最為光彩絢麗。扶貧干部的夢想開花之際,也就是脫貧攻堅打贏之時。所以,他們必須堅守,因為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共同夢想。
那些逝去的背影,必將為歷史所銘記。他們的名字,也定然會鐫刻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豐碑。致敬,那些逝去的身影。致敬,脫貧攻堅征途上每一個奮力的背影!
(懷新平)
(本網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