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載有這么一句話,“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表面看是在為良醫定性,其實也生動地復原了疾病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輕變重的發展脈絡。
與此相類,《韓非子·喻老》中神醫扁鵲針對蔡桓公病入膏肓、終致死亡一事,所作的“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的總結,則更深刻地揭示了諱疾忌醫者自掘墳墓而不自知的悲哀,以及面對不知防微杜漸、聽不進忠言、服不下良藥的將病或有病之人時,良醫的“無奈何也”。
人無完人。食五谷雜糧,處不同環境,難免有“著涼”“感冒”的時候。剛一打噴嚏,有人告訴你“有人在想你了”,那指定是在開玩笑,你大可一笑了之;可若有人提醒你“多添件衣裳”“不能太貪涼”“莫要晾汗”,那便是真的關心和善意的告誡,千萬得當真,記得回一聲“會注意的”。那樣說,還要那樣做,言行須得一致,如此才能把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保持肌體健康。
我們的黨員干部,包括領導干部,也并非鐵板一塊。一次不擔當,可能折射出的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險;一次沒干好,可能反映出的就是能力不足的危險;一次有“腳本”的調研,可能就是脫離群眾危險的投影;一次對他人乘豪車、穿錦衣的艷羨,可能就是消極腐敗危險的苗頭。這時,如果缺少了當頭棒喝的提醒,“一次”就可能會慢慢成為“一次次”,量變就會導致質變,危險演化危機,危機引燃危局。這一結果,于事業于個人于家庭,都將是悲劇。
醫者仁心。組織部門作為黨員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有責任有義務做關心關愛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才的貼心“家人”,經常性接觸,有原則交往,近距離觀察,多角度審視,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就要及時“咬耳”“扯袖”、提醒告誡,并且發自內心地幫助解決,防止小毛病變成大問題;被提醒者也要擺正心態,聽得進逆耳忠言,服得下苦口良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理解組織上管理和關愛的良苦用心,真正認識到:嚴管就是厚愛,提醒就是防摔。
( 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