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一提起毛集實驗區,自然而然便聯想到焦崗湖、水產、農產品等字眼,殊不知,在這個城郊型生態新區中,悄然孕育了一座“工業新城”。在做大做強第一產業的同時,以“低碳、生態、科技”為發展定位和任務目標的毛集經濟開發區,緊緊圍繞打造“產城一體”和建設“工業新城”的宏偉藍圖,將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綠色發展為己任,在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的同時,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做大做強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將一批批特色產品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農副產品飄香全國
產品如何走出去?聞名全國的淮南牛肉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位于毛集經濟開發區的白藍集團將淮南牛肉湯方便裝不僅賣到了全國的市場,也讓西亞人民品嘗到了淮南味道。在白藍集團里的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物流平臺里,工人師傅正忙活著將淮南牛肉湯、玉兔肥皂、八公山豆制品等淮南當地的知名品牌產品進行打包,等待物流車輛。“十九大報告給我們農產品加工企業指明了方向,咱們的干勁更足了!”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作為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們將十九大的關注點放在了農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特別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論述為農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讓企業發展目標更加明確。該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營,擴大了產品銷售渠道和市場,減少了銷售成本,快捷方便,降低了遠距離區域限制,對淮南地方品牌的推廣和地方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無獨有偶,作為園區里另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焦崗湖忠輝食品公司也將視角轉移到了線上,今年6月上線電商平臺“淮南味道館”讓焦崗湖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上。而在網上銷售十分火爆的產品“蔣家小醬”其原料均來自當地,通過深加工,讓原料價值翻了10倍。企業負責人表示,十九大報告振奮人心,特別是提出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的論述,增強了民營企業的信心。
園區里的“世界第一”
一塊小小的鋰電池能有多大的產值?在毛集經濟開發區里便誕生了一個“世界第一”。勝奇新能源公司負責人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該公司生產的鋰電池不僅節能環保,替代傳統的電池產品,廣泛運用于電子產品中,目前主要出口印度、馬來西亞等地區。而該公司生產的五類新能源電池中,鋼殼鋰電池其生產規模更是達到了世界第一,平均一天能生產70萬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我們也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公司也打算乘十九大的東風,擴大企業規模,讓公司產值再上一個新臺階。”
“勝奇新能源公司負責人原先在深圳打工創業,后來看到家鄉有很好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才決定將廠區搬回家鄉,帶領相鄰相親共同致富。”毛集經濟開發區負責人表示,筑好巢才能引來鳳。毛集經濟開發區于2010年2月經省政府批準籌建,規劃占地面積12.23平方公里,建區之初,核心區不到一平方公里。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規模不斷壯大,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截止到2016年末,建成區面積近2平方公里,入園企業近50家,累計完成招商引資35.4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40.1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7億元,其中,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9.3億元;實現稅收6000多萬元。2016年5月份,根據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國家部委關于開發區目錄修訂的要求,對開發區規劃進行重新修訂,規劃面積為1.92平方公里,主要是重新規劃了現有的核心區,并在原有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對開發區主導產業進行了整合和劃分,規劃主導產業為農副產品深加工、輕工紡織和機械電子三大主導產業,根據產業情況對開發區進行了產業布局劃分,并通過國家部委對開發區目錄修訂審核,順利進入國家開發區目錄盤子。
服務前置促創新創業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而園區發展靠企業,企業發展靠產品,產品保證則是靠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企業和園區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為此,毛集經濟開發區負責人說,在建區伊始,園區就注重借助省內外專業院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技術力量,來促進入園企業的技術提升改造升級。先后與安徽理工大學、安徽農業大學、中國科技大等十幾家科研院所和專業院校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將企業與學校相關專業系進行對接和合作,圍繞新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新業態拓展,加快現有主導產業技術研發、結構調整,促進現有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工藝改進、市場營銷等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和企業管理現代化。
園區還創新服務模式,把服務前置,自企業談判開始,園區即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安排專人幫助企業從草擬合同、簽訂合同、項目選址、土地報批、公司立項、名稱核準、公司注冊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務。形成一套“我負責前期,你負責生產”的高效服務模式,為企業早日開工生產提供便利。
同時,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園區協調安徽焦崗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其工業城標準化廠房和11幢孵化器建設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著重為創業者服務,目前已孵化成功企業5家,在孵企業4家。此外,為拓寬開發區服務領域,園區還積極與專業檢測機構進行合作,或設立分支機構,或共建檢測中心,或建立快速便捷產品檢測綠色通道,全方位、多層次為入園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服務。通過對入園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引導,區域內一批企業分別獲得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創新型企業、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圖:工人師傅正在加工鋰電池
(記者 李舒韻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