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房間,嶄新的辦公桌,齊全的電腦辦公設備……在淮南經開區越潤染織有限公司,生平第一次來到如此“豪華”的辦公室,18歲的戴守蘭眼睛亮了!11月16日,從潘集區戴廟村來到經開區的企業,對于常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戴守蘭來說,生命的軌跡就此改變……
一手聯系貧困戶,一手聯系企業,讓貧困戶就業不再難;一面爭取資金、編制項目,一面發展產業、致力規;,產業扶貧的腳步愈發堅實。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發揮優勢,拓寬脫貧途徑,帶動貧困戶解決難題,將脫貧攻堅的措施向細處延伸,向實處挺進。
今年5月,淮南經開區向潘集區蘆集鎮戴廟村派駐駐村工作隊,認真開展調查研究,摸清村情。面對31戶貧困戶的74名貧困群眾,駐村工作隊堅持“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工作機制開展工作。經開區工委、管委向全體職工、區內企業和社會組織發出倡議,為戴廟村捐款31.8萬元,有效改善了村內基礎設施。
戴守蘭家中姊妹四人,父親種植酥瓜,原先家境還算過得去。自從妹妹被查出來腦癱,父親疲于奔命,頸椎和腰椎先后出現問題,重活累活不能再做,家里的生活愈發困難。自從初中畢業之后,小守蘭就輟學在家照顧腦癱的妹妹,再也沒有出過村子,能夠就業幫著家里分擔一些,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
在編制戴廟村脫貧攻堅三年工作計劃時,扶貧工作隊了解到貧困戶群眾的務工需求,主動發揮資源優勢,在經開區內梳理勞動密集型企業,與越潤染織達成一致,首批安排4名貧困戶群眾前來就業,每人每月工資將在3000元以上,為他們早日脫貧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單獨的宿舍,獨立衛生間,配有電視和空調,這對于戴守蘭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她那久違的笑容燦爛地綻放……
“從沒有在企業干過,能否勝任這樣的崗位?”戴忠患有糖尿病,和患有腦梗的父親相依為命。從農村來到城市,面對新的環境,即將接受崗前培訓,戴忠心里還是有些打鼓。企業負責人馬利笑著鼓勵他:只要肯學,只要肯干,沒有問題!
馬金平的丈夫去世后,她帶著兒子、女兒生活。隨著女兒考上大學、兒子上了高中,高昂的學費讓家里生活舉步維艱。為了貼補家用,她曾在窯廠里打零工,每月僅能夠收入1000元。來到越潤染織,除了月薪3000元以外,她的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夏天曬不到,冬天凍不著,工資也翻了2番。
對接、安置、培訓……經開區協調企業對貧困戶高看一眼,厚愛一分,妥善安排好衣食住行,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結合脫貧攻堅,經開區扶貧工作隊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在戴廟村成立專業合作社,將零散的酥瓜種植戶進行引導,向公司+農戶的產業化方向發展。并積極爭取上級資金40萬元,建設了50畝蔬菜大棚,引導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大棚建好了,要調整產業結構,除了種植酥瓜,還能種點啥?
安排貧困戶進住企業的同時,扶貧工作隊又帶著潘集區戴廟村的村支兩委負責人,來到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淮建村,交流經驗,現場取經,共謀產業發展。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還有3分沒學到……咱們取長補短,先來學學這早春西紅柿的種植技術……”潘集區戴廟村負責人坦言。
淮建村是淮南市早春西紅柿第一村,既是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又擁有國家蔬菜標準園。
兩個村的“高層會晤”,既有基層黨建、又有產業結構調整;兩個村的“技術碰撞”,既在交流酥瓜種植,也在學習早春西紅柿種植;兩個地標保護產品,將在扶貧互動中,煥發光彩……
(記者 柏松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