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作為高科技新技術企業集聚地的淮南高新區,對創新的引領作用更是感同身受。
淮南高新區地處舜耕山南,面積約63平方公里,規劃范圍東起淮蚌高速公路,西至綠化走廊中部,南到合淮阜高速,北依舜耕山脊為界。高新區堅持以創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開展項目攻堅年和招商引資突破年為抓手,細化工作舉措,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市領先。至今年10月份,淮南高新區實現財政總收入6.35億元,增長48.8%,為年任務的12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8.96億元,增長31.5%,為年任務的83.8%,經濟運行持續向好。
主導產業不斷集聚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淮南高新區按照市委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四中心一基地”要求,堅持產城一體,爭創一流園區,爭建美麗新城。中移動(安徽)數據中心項目一期、江淮云產業平臺、智慧谷科技研發孵化平臺、大數據展示中心已建成投用,大數據產業從無到有。以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為龍頭,吸引聚變能相關企業入駐,新能源產業正在培育。蓋天力醫藥產業園項目一期已建成,現代醫藥產業初見雛形。萬泰電氣已正式生產,電科八所光電產業園正在加快建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初現成效,先后榮獲省第二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服務外包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11月中旬,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心綜合處副處長鄧九安介紹,該中心是省政府與中科院全面創新合作的三大平臺之一,項目完成后,將建成國家級新能源研究中心,形成8—10家新能源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年銷售收入30億元的產業規模。據了解,中心主要進行聚變新能源及其他新能源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目前,項目研發區一期已投入使用。
鄧九安說,“對科技工作者來說,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創新引領作用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多貢獻。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承接了很多科研任務,同時也將與淮南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尤其是特種焊接技術、智能裝備研發等,將會對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作用。”
創新創業不斷形成
在智慧谷科技研發孵化平臺,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獲悉,總投資3.5億的“智慧谷”項目,總建筑面積9.6萬平方米。其中,煤炭開采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十二院衛星應用產業園、中國鐵塔淮南分公司、安徽視頻云基地、呼叫云運營中心、阿里巴巴淮南運營中心、中國電信數據處理中心等20個項目已入駐運行,成為眾多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來淮投資的首選之地。
目前,淮南高新區正與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國家級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淮南大氣科學研究院等建設,引進煤炭開采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等5個國家級研發及產業促進服務機構,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強化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校地合作,推進安徽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高新區雙創綜合服務中心加快建設。江淮云、智慧谷、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市大數據應用服務中心、彩誠淮南互聯網經濟產業園為中小微企業創新和大中專學生創業搭建了完善的發展平臺。目前,高新區企業已獲得各類專利40個,軟件制作權57個,“融合、協同、共享”的雙創生態環境正在形成。
在創新驅動方面,淮南高新區加速將智能制造創新、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引導制造企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高新區創新創業載體和平臺的作用,持續不斷地聚集創新創業要素,打造更加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推動園區創新發展。
城市建設持續加快
按照“先進、長遠、超前、留白”的要求,淮南高新區編制實施建筑風貌、城市設計、城市色彩、海綿城市、交通設計6大導則,全力加快核心區建設。目前,已建成連接老城區的洞山隧道和“五橫十縱”的主干路網體系,形成了外部便利、內部迅捷的“二十三縱十四橫”的交通網絡布局,通車里程達110公里。安徽理工大學、實驗中學新校區全面建成投用,市婦幼保健院主體工程完工,市交通職業技術學校、市工人文化宮等正加緊建設,山南十四小、十五小、十六小等中小學已
破土動工,山南綜合醫院即將開工,這些項目穩步實施,將進一步方便居民就醫就學,對集聚新區人氣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基礎設施完善,山南新區自來水廠廠區主體完工,山南新區污水處理廠調試運行,燃氣、污水管網、通訊等配套設施同步建成。
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城市功能,提升服務效率,統籌山水林草湖系統治理,維護和優化生態環境,加大城市運營管理投入,創新社會治理,做好教育、醫療等資源分配,在發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采訪中,淮南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朱英魁介紹,邁入新時代,高新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指出的“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高新區將緊緊圍繞“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新要求,牢牢抓住歷史新機遇,緊緊盯住創建國家高新區這個目標,利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等新動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新區經濟的創新力、競爭力,實現新區在創新驅動發展上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到2022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3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13億元,比2017年翻一番,各類孵化器、加速器建設面積突破80萬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以上,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30個以上,實現新時代要有新作為。
圖:萬維衛星數據應用公司
(記者 張雪峰 通訊員 王運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