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經開區把十九大精神貫徹在工作里、落實在行動中,昂首踏上新征程,奮力邁向新時代——在轉型發展中踐行新發展理念
“對標十九大報告,我們越學越覺得干勁兒足!”11月7日,走進陜汽淮南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組裝車間里一片忙碌。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陜汽淮南公司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匯聚成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為決戰四季度迸發出火熱的激情。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新時代的新理念、新思想,回響在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機關、在企業、在班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聲音,成為淮南經開區轉型發展、園區建設、企業奮進的行動指南。
轉型征程,譜寫輝煌新篇章
近年來,淮南經開區圍繞市委、市政府“1235”發展思路和“235”產業轉型路徑,明確“1566”工作思路,把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相結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經開區建立了7萬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5個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后工作站、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家省級技術研究中心為經開區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經開區出臺《關于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的若干意見》,設立了融資擔保公司,建立了產業引導基金、“調轉促”發展基金、風投基金,為優質項目和企業提供服務和支持。
今年1至9月份,淮南經開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9億元,增長7.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7.4億元,增長21.1%;進出口總額4286.5萬美元,增長52.9%。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淮南經開區負責人表示,經開區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聚焦深度轉型發展,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產業轉型,發展實體經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增強開發區發展活力動力。
裝備制造,匯聚工匠的力量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陜汽淮南公司的朱洪對十九大報告中的這48字表述格外關注。
今年1至9月份,陜汽淮南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累計產銷重卡底盤突破8000輛,實現各類專用車特色產品銷售500輛,銷售收入突破20個億,各項經營指標均創建廠以來最佳紀錄。
朱洪告訴記者,十九大報告中的短短一段表述,將“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和“工匠精神”有機結合到一起,為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十九大報告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鐵路交通,建設交通強國指明了方向。”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安徽中至軌道。作為交通裝備制造企業,中至軌道的道岔和軌枕產品已成功出口蘇丹,創匯2000余萬元,并已與澳大利亞達成出口協議。 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將發揮非公企業黨組織的重要作用,持續改進和強化鐵路交通裝備制造能力,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創新驅動,凝練發展的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我們描繪出美好的藍圖。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其重要支撐。”平安開誠智能安裝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坦言。
平安開誠以研發、生產和銷售礦井自動化、智能裝置、煤礦瓦斯治理等高新技術產品為主導產業,袁亮院士、劉文清院士及其團隊,聯合推動企業科研項目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一體化進程,今年1至10月,已取得1.2億元合同訂單。企業負責人表示,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從實踐創新出發,大力發展綠色環保、智能制造產業,著力開發機器人系列產品,從“制造”向“智造”奮力邁進。
走進華印機電國產衛星應用產業園,衛星數據中心負責人李勇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告訴記者,創新是企業永不停歇的腳步!
依托中國工程院王禮恒院士,華印機電建立安徽省院士工作站,負責航天技術和產品研發的頂層設計工作;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做好產品創新應用和團隊運營。院士與企業共同搭建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創新平臺, 軍民融合、衛星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產業正蓬勃發展。
學習、宣傳、貫徹……淮南經開區在學用結合中落實十九大精神,在真抓實干中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開拓創新中朝著轉型發展奮力前行。
(記者 柏松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