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上旬的一個傍晚,淮河早報熱線接到了一個來自本市壽縣偏遠農村農民老崔的來電,這位50多歲的農民,是哭著打電話的。在接線記者的勸慰下,老崔止住哭泣,斷斷續續講述了事情的經過。
老崔家喂養的20只大白鵝,大白天,不見了!“我家今年喂養了18只大白鵝,加上去年留下來的1只老公鵝和1只老母鵝,一共20只。今天早上,我把鵝全部趕到村子前面的水庫里,怕它們亂跑吃稻秧,就用網圍起來了。傍晚時,我去準備把它們趕回家,一看,一只鵝都沒有了!只剩下幾片鵝毛,漂浮在水上。鄰居告訴我,下午的時候,他看見一輛封閉式貨車停在水庫壩子上,一會兒又開走了。”聯想到最近鄰村白鵝被偷,他估計他家的這群白鵝肯定也是遭遇到同樣的毒手,被偷走了!在熱線記者的幫助下,老崔撥打110報警,轄區派出所民警很快趕到,進行了取證;第二天一早又讓老崔到派出所,補作了筆錄,立了案。(7月21日淮河早報曾報道此事)之后,本報派出熱線記者,對農民白鵝被偷事件進行調查采訪。壽縣公安部門對此高度重視,迅即作出安排,通知部署各鄉鎮派出所強化治安防范和巡查,強化打擊力度,保護農民財產安全。
白鵝被偷,小事不小。農民的白鵝被偷,看起來似乎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如此興師動眾,貌似小事大作。但是,仔細思量,這絕不是一件小事。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之間,一群20只白鵝,被“公開盜搶”!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偷”,而是“搶”。記者調查發現,進入白鵝成熟期以來,農民白鵝被公開搶盜,已經不是個案。猖獗如此,令人費解。透過白鵝被公開盜搶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當前農村社會治安存在的漏洞和問題。在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的背景下,如果農村社會治安狀況還呈現如此“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農民的事,再小都比“天大”。1只白鵝,到年底出欄,至少價值近300元。寄托著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滿含著農民辛勤勞動和付出。雖然廣大農村地廣人稀,樹林茂密、溝渠縱橫,加之當地警力所限,客觀上造成了治安管控的難度,但這絕不能成為大白天公開強盜農民的白鵝行為在農村大行其道的“說辭”。宜應牢固樹立執法為民、平安鄉村建設理念;宜應下更大精力,投入更多力量,強化管控力度,全力盡快破獲盜鵝案件,給農民的關切一個實實在在的回應和說法;宜應強力打擊和從重處罰偷盜白鵝違法嫌犯,產生震懾效果,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當然,在此也提倡和提醒農民朋友提高防范意識,一旦發生白鵝等家禽家畜被偷盜,應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為破獲和打擊此類案件、案犯提供信息、保存證據、爭取時間;蛟S如此,農民喂養的白鵝被公開盜搶現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體察民情、關切民生、通達民意,不是抽象,而是具體而微。不翼而飛的白鵝,在一定程度上檢驗著“民情指數”。
(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