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維系著市民對一座城市的歸屬感和依戀感的情感紐帶。一座缺少了靈魂的城市,無論經濟再繁華強勢,物質基礎再殷實,也難以讓人找到對城市的認同和心靈的歸屬。
根植起源于淮南的成語典故,則是淮南人的文化財富,彰顯了淮南城市的底蘊和品位。我們應挖掘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打造“中國成語典故文化園”,塑造一批可觀、可感、可悟的成語景觀。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不僅可以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擦亮城市“文化名片”,還能提升城市形象、促進文明素質提升。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可以系統開發利用成語典故資源,形成文化產業鏈,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寬城市轉型發展路徑。
當今城市間的競爭不單是GDP的競爭,更多的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擁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城市本身就具有強大的虹吸力,況且成語典故等文化資源中本來就蘊含了許多顯性和潛在的商機。借助“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可以謀劃系列相關的文化產業項目,諸如開發成語繪畫、經典故事、影視動漫、體驗場館、旅游產品、傳習基地等等,可以衍生出眾多的招商引資項目,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和技術來淮發展。
我市在歷史文化地位、成語典故文化資源價值、歷史文化挖掘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博設施建設等方面有著鮮明的淮南特色,具備爭創“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條件和優勢。
細細翻閱回味淮南現有的地方志書、文化典籍,不難梳理發現,源自《淮南子》的成語349條,源于“淮南國”的成語29條,源于八公山的成語22條,與主詞條同義或字序不同的有600多條,累計可逾1000條,還有《淮南市志》、《壽州志》、《八公山的傳說》叢書、《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等書籍中收錄的有反映體現出的成語及其典故傳說出處。很多源出淮南的成語影響力較大,諸如:因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同煉丹藥而出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因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而出的“八公山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圍棋賭墅”,壽州城內因清官時苗而生的“時苗留犢”及地方傳說而出的“當面鑼、對面鼓,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
令人可喜的是,對于成語文化的運用,淮南業已形成一定的民間文化普及基礎,且在地方民俗中有充分的體現。無論是在剪紙、繪畫、工藝制作上,還是在文藝演出、影視傳媒、日常輿論宣傳上,均可見成語典故的傳播運用。此外,淮南還成立有淮南子文化研究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歷史文化研究會、民間演藝團隊等群眾性社團研究機構,專事成語典故傳說的研究創作,無不彰顯了這座城市成語典故文化的未來勃勃發展生機和不竭動力源泉,為淮南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夯實了堅實根基。
(程晉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