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果能退回到兩年前,壽縣茶庵鎮關崗村的貧困青年孫仁義怎么也想不到,今天他能成為鎮里有名的養牛脫貧戶。
今年36歲的孫仁義,是兩個正在上學讀書娃兒的爸爸,一位身患癲癇病、糖尿病的聾啞女子的丈夫,一位60多歲沒有一技之長的老人的兒子。全家五口人的所有經濟開銷幾乎全都壓在他一個人的身上,除此之外,他還要時刻防范妻子發病住院。因為妻子一旦病重住院,他就要準備數萬元來支付醫療費。收入本來就少,加上病患妻子拖累,幾年折騰下來,孫仁義家成了鎮里重點關注的貧困戶。
2016年,扶貧工作人員經過走訪了解,獲知孫仁義有多年為他人養殖肉牛的打工經歷。在扶貧工作人員的鼓勵下,不善言辭的孫仁義鼓起勇氣對扶貧人員說:“我不缺技術,也不缺干活的勁,就是沒有資金,不然我就是靠著養牛也能脫貧致富。”掌握了孫仁義的情況后,在市委政研室的指導幫助下,鎮村為孫仁義家首先進行了危房改造,幫助其蓋起六間新房,之后根據孫仁義家的實際情況,安排了40000元的扶貧貸款,幫助其擴大養牛生產。2016年下半年,在各方力量的扶持下,孫仁義家中養殖的肉牛數量一度達到了20多頭。年底靠著多年幫助別人打工的養牛、屠牛經驗,孫仁義將家中養殖的10頭成年肉牛送上了當地的牛肉市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即獲利40000余元。
“孫仁義扎實肯干,特別能吃苦,每天早晨5點多鐘,尤其是冬季天沒亮的時候,他就帶著父親一道準備牛要吃的草料,打掃牛圈,一早晨光清除牛糞,他們就要鏟出一板車來。”“那牛圈里的味道,人待在里面可真不好受,但人家孫仁義就能干下來,我們村里沒有人聽他說過一句抱怨的話,他這樣干下去不僅能夠脫貧,說不定還能發家致富。”孫仁義的勤勞踏實贏得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贊,他也成為了本村乃至周邊村鎮經濟收入較差的村民爭相學習的榜樣。
如今,孫仁義在扶貧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新蓋起了一個可以同時養殖40余頭牛的標準化養牛場,場子里通風設備、沖洗設備等一應俱全,每天孫仁義將這里收拾的就像家一樣整潔。孫仁義說:“我得伺候好這些財神爺,現在我這里養有14頭牛,其中七頭是母牛,今年它們又新下了兩頭小牛,這兩頭小牛喂大了,怎么著也能給我家帶來兩萬元的純收入。”當下孫仁義盤算著,如何把養牛頭數逐步擴大,腰包鼓起的他,憧憬著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當地最大的養牛專業戶。
【短評】農村有句俗話“身上帶毛的都不算錢”,這句話換在當下就是養殖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脫貧的道路上,很多貧困戶都想過依靠家禽、畜牧養殖來脫貧致富,但是技術這一關過不去,結果往往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孫仁義有多年幫他人養牛、屠牛的打工經歷,這些經歷成為了他寶貴的技術積累,政府相關部門掌握這些情況后,對其進行精準幫扶,使得他順利脫貧。孫仁義的脫貧給很多正在迷茫的經濟較差的農戶提供了榜樣力量,讓他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記者 蘇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