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七彩山雞”。因為我的羽毛七彩斑斕,所以有人會把我誤認為孔雀,還有人把我與“花瓶”聯系在一起,讓我有些郁悶。
其實,我有一個俗稱叫野雞或雉雞,是集肉用、觀賞和藥用于一身的名貴野味珍禽,被譽為“野味之王”“動物人參”。2000年,我被列入國家林業局《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因為我價值極高,所以在脫貧攻堅中被委以重任、寄予厚望。不相信嗎?下面,請看我的自述。
“2000多只七彩山雞上市銷售,供不應求!”隨著這條消息火爆朋友圈,一個偏遠的村落——壽縣迎河鎮大臺村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因為我集品質、顏值于一身,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們紛至沓來。
要問我為何會落戶一個偏遠的村莊?這要從今年的脫貧攻堅工作說起。我原本生活在八公山腳下,那里環境優良;而且主人懂得我的生長習性,對我呵護備至,讓我快樂成長。
今年年初,市旅游局負責人一行來到我們企業——八公山區天石舜辰珍禽養殖公司,與企業負責人商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事宜。通過他們的交談,我得知,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黨中央提出了脫貧攻堅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市旅游局結對幫扶的壽縣迎河鎮大臺村現有貧困戶280多戶、貧困群眾580多人,群眾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種植,因病、因學返貧情況較為嚴重。為打好“精準扶貧”主動仗,市旅游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立足增強大臺村內生發展動力,提出了七彩山雞養殖扶貧思路,得到干群的一致認可。市旅游局發揮與企業共建聯合黨支部的優勢,積極籌措資金,幫助大臺村引進了七彩山雞幼苗,協調提供養殖技術指導和防疫服務,幫助聯系銷售渠道,實施全過程、一條龍服務。就這樣,我和同伴從美麗的八公山腳下來到了偏遠的大臺村,擔負起脫貧攻堅的重擔。
剛到大臺村,我和同伴的心情十分忐忑,既擔心生長環境不適應,更擔心新主人不懂我們的生長習性。但很快我們就打消了顧慮,因為原來的主人并沒有忘記我們,定期前來開展養殖技術指導、防疫服務。初期,我們生長在育雛室;后期,我們生活在室外,實行圈養,保持了野性和品質。在新主人的精心照料下,經過4個月的生長,我們到了出欄的時候。為取得良好市場收益,市旅游局牽頭,積極拓展市場,吸引了八方來客。為賣個好價錢,大臺村將我們按照雄雌配對銷售,每對100元,約重2.7公斤;顧客可現場選購,挑選最心儀的七彩山雞。七彩山雞變鳳凰,為村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村里算了一筆賬:一只七彩山雞養殖成本約25元,按照雄雌配對銷售,一只凈利潤約25元,2000多只就是5萬元,這可樂壞了大臺村干群!
產業扶貧的優點在于具有可持續性。令我們欣喜的是,在市旅游局的指導下,村里所得5萬余元收益全部被用于滾動發展,新引進了2000只七彩山雞幼苗,目前長勢良好,這讓我們的價值得到了更好的體現。為改善養殖條件,村里申請了20多萬元扶貧項目資金,用于雞舍和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年底前將全部竣工投入使用。這意味著,我的同伴不久將住進新居,過上比我們更幸福的生活。
實現貧困戶脫貧,是脫貧攻堅的落腳點。以村集體養殖為引領,我的同伴不久將走進貧困戶家中,通過提供免費養殖技術指導,帶動一家一戶脫貧致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采訪手記】 脫貧攻堅,既要注重“輸血”,更要注重“造血”,激發內生動力。通過發展七彩山雞養殖,壯大了大臺村集體經濟,并實現所得收益滾動發展,產生了“滾雪球效應”;通過村集體養殖示范,帶動“一家一戶”養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成功闖出一條產業扶貧路。
(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