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側記
“有人問我:‘李老師,你為什么不坐著上課?’我說:‘坐著視線低,后面的學生看不到我,我得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清楚地看到我,清晰地聽到我講課,才能放心。’”10月9日上午,在市政務中心E座1樓會議室,“中國好人”李元芳輕輕放下拐杖,一邊雙手撐著報告臺努力保持身體平衡,一邊淡然地講述著、回憶著。臺下,聽眾們神情莊重地專注聆聽,不少人已然熱淚盈眶。
當日,市委“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協調小組辦公室、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在市政務中心舉行全市“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李元芳等5名報告團成員講述了5位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感動和鼓舞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
李元芳是鳳臺縣張巷小學教師,因從小身患小兒麻痹癥,只能借助拐杖來支撐身體。十八年來,她踱移在黑板兩側,每年都會用壞一根拐杖。由于長時間站立腰腿疼痛難忍,她本來可以坐著,但是怕坐下后孩子上課看不到她,便開始跪在板凳上給孩子上課,用佝僂的身軀詮釋著“為人師表”的儀態風骨。這一跪,就是八年!她用八年的“跪守”,兌現著人民教師“一切為了學生”的無聲諾言。
八公山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教導員朱雙全,從警26年來始終堅持“釘子”精神破解難題——面對復雜案情,他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將罪犯繩之以法;面對棘手難題,他刻苦研究發明高精尖的刑偵技術儀器,為偵破服務。熟悉他的人都喊他“拼命三郎”:長期用眼過度,醫生診斷他眼睛玻璃體混濁;在辦案中連續加班后出現嘔吐、全身無力癥狀也不放下工作,結果嚴重昏迷急救時才得知消化道出血已數天;在研發器材時,用簡單工具連續三周夜以繼日打磨精密部件……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而鳳臺縣錢廟鄉長郢村民兵營長孫明倫,將生命永遠停留在了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行動中。當暴雨來襲,已為秸稈禁燒連續在田間奮戰一個多月的他立即沖到了防汛排澇的第一線。在連續奮戰72個小時后,他因極度疲勞誘發心臟病,永遠倒在了防汛排澇第一線,用生命兌現了“一切為了人民”的錚錚誓言。
信仰是堅定的,奉獻是美好的。國網淮南供電公司繼電保護工汪敏,16年來默默扎根在電力檢修的最前線,每每遇到困難,她就默默告訴自己:“你是黨員,不能被這種困難嚇倒,那些男同志能干的活兒你也能干!”憑借著勤奮刻苦、善于鉆研的精神,以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現場調試技術和靈活機智的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她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專家,在大修技改和基建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持研發的6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成為同事們眼里的“80后女漢子”。
“如果說法律是一座天平,天平的一頭放著人民群眾的利益,那另一頭必然放著法官的良心,只有多一些良心,才能稱得起群眾的利益。”被譽為“微笑法官”的壽縣法院壽春法庭副庭長李璐,兩次患上癌癥,因長期化療頭發幾乎掉光,但經治療身體稍微好轉,她便堅持戴上假發回單位上班,和同事們一同送達、開庭、接待當事人,始終展現出最樂觀的一面。
信念堅定、不忘初心,這就是他們的堅守,也正是他們的可貴、可敬之處。
先進典型們的事跡,感動和鼓舞著現場近千名聆聽的黨員干部,也讓會場一次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先進典型們的事跡深深感染了我,我們每一位黨員都應該像他們一樣不忘初心。‘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關鍵在‘做’,我們要把自己做在行動上,做在服務客戶上,做在真正服務于社會上。”國網淮南供電公司工人孔瑜說。
泉山街道安化社區黨支部書記方桂娟說:“他們每個人的講述都讓我感動,每一次感動都直達心底。雖然他們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但是帶來了巨大的正能量。社區黨支部是基層黨組織,是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一座橋梁,我們要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實實在在地讓群眾享受到,還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像他們一樣做一名合格的黨員。”
(記者 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