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堅持先行先試,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讓鄉村像城市一樣美麗——
城鄉環衛一體化 扮靚美麗新大通
在城市人的眼中,農村環境“臟亂差”似乎是常態。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加快,農村環境正悄然改變。
夏日里,記者漫步大通鄉村,干干凈凈的鄉村小路、整整齊齊的房前屋后、井然有序的村居環境映入眼簾,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身著橘黃色工作服,穿梭在村頭巷尾的環衛保潔人員,為村莊點綴靚麗色彩。農村畫卷越描越美,得益于大通區實施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
先行先試,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惠及長遠的民生工程。想讓鄉村美起來,首先要讓鄉村干凈起來。環境整治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為打好農村環境整治主動仗,2014年9月,大通區堅持試點先行,從每個鄉鎮挑選兩個村率先開展城鄉環衛一體化試點,村莊環境明顯改善。在先行試點基礎上,該區認真總結經驗,決定全面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2015年7月,通過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把全區劃分為上窯鎮、洛河鎮及農場、九龍崗鎮、孔店鄉等四個標段進行公開招投標。2015年9月30日,區政府委托區環衛處分別與四家公司簽訂了作業合同,城鄉環衛一體化在全區54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
全面實施,農村環衛保潔走向規范化
美麗戰役,從集中清理農村河塘溝渠、房前屋后垃圾開始。集中行動之后,存積群眾房前屋后的“三大堆”(木草堆、磚石堆、垃圾堆)得以有序擺放,鄉村道路保持整潔干凈,農村環境衛生悄然改變。
環境整治是基礎,常態保持是關鍵。該區強化精細化管理,加強常態化考評,建立完善環境保持長效機制,農村環衛保潔走向規范化。
走進上窯鎮馬廟村,寬敞干凈的水泥路通村入戶,每走一段就能看見綠色垃圾桶和正在清掃垃圾的保潔員。據負責該村衛生保潔的公司負責人介紹,馬廟村有500多戶、1000多名群眾,共配備了5名保潔人員和80多個垃圾桶。“早上5:00,我們就開始工作了,打掃馬路,收集垃圾,再將垃圾集中運走,給村民一個美麗的早晨。”保潔人員說。關于村居環境的改善,村民方華美感觸頗深:“以前,村里環境衛生沒人問、沒人管,村民垃圾隨處扔、隨處倒。現在,村里來了保潔員,有了垃圾桶,大家不亂扔、亂倒垃圾了,村子自然干凈了許多。”
由于是市場化運作,那么誰來監管?區環衛處督查科負責人劉震告訴記者,區里建立了常態化環衛考評機制,制定出臺了《大通區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考核辦法》《大通區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考核細則》,明確市場化公司作業標準,實行“統一收集、統一清運、統一處理”的收運處理模式,確保垃圾日產日清。同時,建立市場化公司自查和區環衛處督查相結合的監管機制,第一時間將督查、考核情況以《環衛通報》方式報送區政府、送發各公司,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相互監督。
群眾自覺,美麗鄉村與文明同行
上窯鎮馬崗村,是大通區較為偏遠的一個村。對該村村民來說,今年生活中有個明顯變化:每天早晨打掃完衛生后,家門口都有保潔員來清運,村里的環境明顯改善。
美麗鄉村衍生美麗意識,村民生活習慣悄然變化,文明素養不斷提升。“環境變美了,大家心情也好了。現在,群眾已經習慣了每天把生活垃圾整理好,送到附近的垃圾桶里。”馬崗村村民林工良說。
馬廟村是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村里建有文化廣場。閑暇之余,村民喜歡聚集在村莊小廣場上散步、聊天。“鄰居之間經常一塊坐著聊天,互相溝通交流,減少了很多矛盾,村民之間關系更加融洽了,村莊更加和諧了。”村民方華美感言。
城鄉環衛一體化,奏響美麗鄉村變奏曲。鄉村內外兼修,村容變得更美,村民素養提升,村美人更美。大通鄉村悄然美麗蛻變!
(記者 朱慶磊 實習生 周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