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個不幸的女孩,自幼被遺棄,身有殘疾,不能像同齡人一樣蹦蹦跳跳追逐青春年華;她,又是一個幸運的女孩,養母慈愛,用雙肩背起她的求學夢。她叫李楠楠,家住長豐縣蘆塘鄉徐廟村。如今,已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視覺傳達的大一新生,飽嘗生活艱辛的一對母女,從邁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迎接她們的只有一個溫暖的“家”。
全班行動手抬肩扛相伴求學路
在安工貿的校園里,經常會出現這樣感人的畫面:一群稚氣未脫的大男孩自告奮勇地輪流背著李楠楠爬樓梯,或3層樓、或5層樓,女同學則幫著拿書拿工具,同學間說著笑著搭把手,他們要在上課鈴響之前進入教室。盡管大家都是大一新生,相識僅僅幾個月,但相互之間卻沒有生疏隔閡,有的只是醇厚的友情和關愛。放學后,又有女同學自發組織起來,輪流替李楠楠打飯,送到寢室。有了同學的幫助,李楠楠從未遲到過一次,在她看來,只有刻苦學習才能回報同學們的熱心幫助。
“我們上課的地方經常要爬樓梯,班里的同學輪流背著我上學,讓我非常感動。”李楠楠告訴記者,還讓她感動的便是自己的母親。從10歲起,母親尹素蘭便背著她開始了求學之路。除了每天從床上抱上抱下,抱著上廁所,翻身擦洗是必做的,還要接送自己上學放學,母親還有一大堆田間地頭的活兒要做。因為和自己兒媳的一次爭吵,楠楠才知道她是媽媽撿來的,這過去的十幾年,尹素蘭從未告訴過她。尹素蘭也自此和兒女分了家,老兩口不僅背了一身債,還要在家里種七八畝地養活三人,供養楠楠讀書。
體恤入微 校園成為安身立命之所
“記得剛進校報到那會,系里的領導看到我的情況后便詢問有沒有啥要求,自己當時沒想這么多,只是申請了不參加軍訓和社團。”楠楠說,每次回家都要轉幾次車,上下車都要靠母親一個人抬,非常不方便。可到了正式開學上課的時候,細心的楠楠發現了變化。她的寢室從二樓搬到了一樓,為了方便母親照顧,學校專門騰出一間寢室給母女倆生活,還專門拉了一條電線,供日常的生活起居使用。進門口的階梯一側被砌上了坡道,就連平時不對學生開放的電梯也破例給楠楠使用。
為了補貼生活,學校為尹素蘭在校外謀得一份差事,每天母女倆也僅僅是在早晚見上一面。晚上10時待到母親下班回來,才能給楠楠做一頓熱乎的飯菜。為了讓楠楠能夠安心讀書,學校免去了其在校期間的費用,并幫其申請了國家助學金。尹素蘭一提到學校和同學們為自己和楠楠所做的一切都會激動得熱淚盈眶,她也經常告誡楠楠:自己想要有出路就只有讀書,做有用的人,回報社會,回報好心人的幫助。
溫馨的家 處處充滿溫情和陽光
早些年,為了是否收養楠楠,尹素蘭和家人鬧翻過,獨自一人帶著小兒子和楠楠外出乞討。6年的居無定所,6年的風雨漂泊,6年的相依相伴,讓這對沒有血緣關系的母女義更重,情更濃。而當楠楠懷揣理想考入安工貿后,尹素蘭的眼睛濕潤了,她覺得自己這么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課余時間,楠楠總是一個人在寢室里照著書本臨摹,在她的畫本中,有人物、山水,也有皖南民居,雖然畫中的風景她從未見過,但她卻執著地畫著,希望有一天能帶著母親一起出去走走。
尹素蘭告訴記者,楠楠不僅畫得好,還喜歡唱歌,在新生入學晚會上她還和同學一起參加了詩歌朗誦。如果說命運可以改變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那么讓楠楠改變的就是她那充滿陽光的內心。在班級輔導員方蕊的眼中,楠楠學習很刻苦,她比平常人更懂得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而楠楠卻沒有因為自身的殘缺而消沉,反而很開朗,懂得感恩,有困難盡量自己去克服。楠楠的同學吳亞婷和胡明月平時一有空就喜歡和楠楠一起聊天,在她們看來,楠楠和同學在一起親如一家人,同學們對楠楠也沒有刻意回避。“楠楠的母親做了好吃的都會招呼大家一起去吃,那種感覺就像是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充滿了溫馨和歡笑。”
圖:尹素蘭靜靜地站在女兒李楠楠身旁,看著她潛心作畫,眼中充滿了鼓勵和贊許的目光。
(記者 李舒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