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將給傳統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必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農業可謂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當“互聯網+”的時代來臨時,這樣的產業也注定會改變。事實上,有些變化已經發生了。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大對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這是中央1號文件連續第三年提及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了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并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這無疑給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理念,帶來了新機遇,增添新活力。
據最新統計,全國僅在淘寶和天貓上的農村網店,就超過200萬家。CNNIC第35次調查報告也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較2013年底增加188萬人。阿里巴巴在去年10月發布的“千縣萬村”計劃中,宣布將在未來3到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設覆蓋10萬個行政村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京東則宣布在2015年全面啟動“千縣燎原計劃”,首批在全國55個試點縣開展電商進農村綜合試點。連硬件廠商英特爾也表示,將推出定制化的農村網店專用電腦和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產品。
從表象上看,這是“互聯網+”的橫空出世,是農村網民、農村網店的爆發之勢,而其背后則是更為深刻的變化。無數農民正在通過鼠標和手機屏幕“日進斗金”,電子商務在帶動農村收入提高的同時,通過打破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倒逼農業轉型升級。曾經飽受銷路之苦的農產品與廣闊市場的距離不再遙遠,曾經就業無門的鄉村青年有了創業就業的新平臺,曾經缺乏后勁的農民增收之路有了新途徑,曾經活力不足的農村消費市場出現了令人興奮的新增長點。基于此,許多地方極其踴躍地把發展農村電商作為實施新農村“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首選。
但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互聯網+”不該只是局限于農村電商,如今的“互聯網+”孕育著無限可能。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賦予了傳統農業、落后農村、弱勢農民奔向現代化征途上一次后發制勝的絕佳契機。也有人認為,“互聯網+”給新農村建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將是下一個風口。例如,“互聯網+生產”,使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精準化、數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監管;“互聯網+培訓”,用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技術等造就出一批“新農人”;“互聯網+服務”,以借助農業信息平臺和信息共享,構建科技成果應用新通道;“互聯網+管理”,突出農業政務系統和農產品質量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總之,“互聯網+”在新農村建設中意義是重大的,涵蓋著眾多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必須要全方位的開發和利用,而那種只把“互聯網+”局限于農村電商,就顯得過于短視和狹隘了。
“互聯網+”之于新農村的未來,前景廣闊,值得期待,是一座富礦、金礦,有待于挖掘和開采。我們堅信,“互聯網+”的時代,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就一定會到來。
(長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