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新
淮南礦業集團潘三礦利用礦西風井北院的幾十畝閑置土地發展生態養殖。截至目前,已陸續收獲黃瓜、豆角、茄子等各類蔬菜近1000公斤,飼養的雞、鵝、羊也將于中秋節前出欄。未來兩年,該礦還計劃復墾近200畝土地,繼續發展生態農業,安置礦井富余人員。(8月18日《淮南日報》)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土地問題始終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個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土地及耕地,人地矛盾將更加突出。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嚴格土地管理,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保護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在這樣的背景下,潘三礦利用礦西風井北院的幾十畝土地發展生態養殖,破解了用地緊缺與粗放閑置并存的矛盾,可以說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閑置是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攔路虎”。閑置土地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后,未經原批準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過規定的期限未動工開發建設的建設用地。土地閑置大體分三類,一類是企業自身原因如資金不到位、開發策略調整造成的,另一類是政府原因造成的,如沒有在約定期限內交地、城市規劃多變,造成開發企業來不及做相應的規劃調整等。第三類是開發商看到了土地的升值潛力,故意囤地,以享受高額的土地利潤回報。無論何種原因,閑置土地被人為地控制起來,喪失其應發揮的作用,就是一種浪費。囤地的最大惡果,就是使可用于開發的建設用地愈顯稀缺。
城區閑置土地不僅影響土地市場秩序,影響房地產業、工業用地健康發展,制約人民群眾居住條件改善,而且阻滯城市建設步伐,與中央實施城鎮化戰略、加快城鎮化進程的要求格格不入,極易引發社會矛盾。現在淮南礦業集團本著“守土有責、盤活存量、提高效益”的要求,以用促守、以地養地、以用增效,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資源的增值提效,既可以增強人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社會意識,又讓閑置土地得到盤活利用,實現土地價值最大化,還可以讓“圈地”“囤地”“炒地”現象得到遏制,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