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5年3月30日8版頭條
本報訊(通訊員沈國冰記者孫玉寶)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淮南市確定實施“1235”發展戰略,力圖形成煤電產業“頂天立地”、非煤產業“鋪天蓋地”,形成煤電與非媒產業“兩翼齊飛”的多元產業結構支撐,鍛造牽引重工業能源城市轉型發展的強力引擎。
淮南市1235發展戰略,其核心內容為:圍繞“一個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雙輪驅動”,即做精做優煤電化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加快產城融合化、城鄉一體化、合淮同城化“三化進程”;實現轉型、開放、安全、和諧、廉潔“五個發展”。
在具體實施操作上,該市推動煤電化產業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轉變;新建大型坑口電站群,打造2000萬千瓦級火電外輸基地。非煤產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通過招商引資,注入新鮮資本血液,讓非煤產業體量更大、質量更優。培育現代煤電化、裝備制造業、現代醫藥、光電新能源、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八大支柱產業,形成轉型合力,扭轉“一煤獨大”不合理產業結構。深化與中石化、皖北煤電、皖能集團、國投新集的合作,加快推進投資300億元的中安聯合煤化一體化項目、投資200億元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兩大煤炭延伸發展的標志性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條。裝備制造業重點研發掘進機、采煤機、刮板輸送機和液壓支架,打造煤機產業集群。推進國藥工業園項目和年產8000噸新型藥用輔料等項目建設,引進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中藥制品等領域的知名企業,培育壯大現代醫藥產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加快建設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電八所現代化光電產業項目,培育有競爭力的高科技項目。
以合肥經濟圈為支點,淮南市將盤活長江經濟帶、中原城市群、長三角區域產業轉移政策,成為招商引資和借力開放的“跳板”,繪制產業轉型“新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