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淮南市委書記沈強:淮南主動適應新常態打造經濟升級版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我國經濟發展在‘三期疊加’的綜合效應下,已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世界經濟長周期中的必然規律,是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淮南市委書記沈強,結合淮南市的實際就典型性資源城市新常態下轉型發展進行了闡述。
淮南是全國六大煤電基地之一、安徽省最大的電力企業集聚區,擁有6大發電企業和26臺發電機組。沈強說,淮南將大力推動煤電化產業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轉變。積極爭取國家、省支持淮南市新建大型坑口電站群,打造2000萬千瓦級火電外輸基地;深化與中石化、皖北煤電、皖能集團、國投新集等中央和省屬企業的合作,推進投資300億元的中安聯合煤化一體化項目,投資200億元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兩大煤炭延伸發展的標志性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條,做到就地利用,吃干榨盡,形成全產業鏈的規模效益。
沈強表示,非煤產業是淮南的未來和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必須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通過大力招商引資,使淮南非煤產業體量更大、質量更優。圍繞陜汽重卡、凱盛重工等骨干企業增產擴能,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業;加快“江淮云”產業平臺、中移動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力爭把電子信息產業做到省內規模最大,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產業;著力引進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中藥制品等領域的知名企業,培育壯大現代醫藥產業;加快建設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電八所現代化光電產業項目,培育壯大光電新能源產業;抓住省級創新型城市試點市的機遇,引進高成長性企業,以發展樓宇經濟為重點,大力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商貿流通企業,吸引國內行業領軍企業;打造合肥城市后花園,培育壯大文化旅游業。
(中國企業報3月10日18版頭條)
(中國企業報記者 吳 明 張曉梅 張 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