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村莊農業現代化的實踐與思考
店集村是安徽淮南市的一個普通村莊,最近五年來,我每年都要在這里住一段時間,交了很多農民朋友。了解店集村一年一年的變化,就像看到國家發展的一幅生動畫面。
打工收入成主要來源
農民務工收入占到64%,為農村發展積累第一桶金
店集的蘇國凱是個老打工了,1986年他到江西一家工廠打工,每天報酬是2元,住在工棚,吃的是小餐館用剩菜做的“素丐”飯,每份2毛錢。用他的話說,當時就跟要飯的差不多。在相當長時期,打工收入增長緩慢,到2000年每天只有15元。情況在近10年發生了巨大變化。2010年,蘇國凱在寧波建筑工地打工,每天100元,老板管吃管住,還要時不時請工人們喝酒加餐。如今,即使在村子附近,小工每天要120元,泥工、木工每天要150—170元。
多年來,外出務工已經成為店集人改善生活的主要手段,上學、就醫、購買生產資料、蓋房子等需要現金的支出,基本依賴打工。2013年,店集人均純收入10640元,其中64%是打工收入,種田收入只占14%。一個農民家庭是否富裕,主要取決于在外打工的人數、工種以及時間。農民背起行囊追趕工業化進程,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農民收入模式,也為農村的發展積累了第一桶金。
店集地處偏遠,距離縣城近一個小時車程,但在近年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的勢頭下,店集也有了一家制衣廠車間。廠子只有50多臺小型機器,可以吸納100多名勞動力,每年上繳村委會5萬元租金,發放工資200多萬元。店集人驕傲地說:“過去都是出去求人打工,現在老板追著咱們來了!”
農民自主建新村
新模式破解資金難,村民過上城市人的現代生活
店集村有兩個自然莊位于西淝河岸邊,建設分散,占地面積大,戶均有2畝宅基地。由于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逐年增多,有的舉家外遷,有的在縣城及集鎮購房,整個村莊顯現出散亂破敗的樣子。
2005年10月,店集開始在淝河左大堤北側規劃建設農民新村。新村規劃占地150畝,退讓老村莊低洼地1200畝,整理后新增農田600畝,凈節余土地450畝。村里多次組織討論,聽取全體村民的意見,吸收合理建議。為降低成本,村里統一設計、統一施工,建成后按每平方米限價不超過300元,180平方米的“小別墅”5.4萬元出售給村民,這個價位是群眾自己建不起來的。家庭經濟條件好的,一次性付清房款;條件中等的,可分兩年付清;經濟困難的,安排他們進入施工隊,用工資款沖抵房款。當時測算,困難戶夫妻倆打工,3年工資款也可購置新房。店集新村分4批建了665套住房,還爭取了上級資金800余萬元,建設配套設施。就這樣,店集新村由村里自主運作,依靠農民的購房款和上級資金,一點一點建設起來。
今天的店集新村完全是鄉村城市小區的景象:村內道路硬化、夜晚亮化、環境美化、庭院綠化、廁所凈化。除了一家一宅的小樓,還有小廣場、小公園、便民超市、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文化站等,現在還在籌建養老院。美中不足的是,樓房沒有設計沖水廁所,只在村中加建了幾座公廁。
當然,也還有部分人家留在老村里。但是10戶只有2戶有人住,這讓老村顯得更為冷清蕭條。為什么留在老村,大概有三種原因,一是困難戶買不起,這是主要原因;二是有些人家修得比較好,扔了舍不得;三是老人家還略有些留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留在老村的人對新村也開始向往。
為什么農民愿意搬進新村,我發現有幾個原因:
一是農戶養殖業的衰落。現在農村人不僅吃肉不靠自己養豬,糧食也是近乎商品化。此前農村隨處可見的加工米、面的小作坊已經基本絕跡。
二是隨著農業機械的大量應用以及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農戶擁有各種農具的傳統也逐漸消失。
三是新一代農民更愿意擁有像城市人一樣的現代化生活。他們追求有線電視、能上網、有上下水,下雨天也能穿干凈衣服。集中居住在小區里才能最快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店集860戶人家,103戶有了汽車,452戶接入寬帶,63%的人有了手機。店集人現在最歡迎、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們的農民新村。
土地實現全程托管
保持家庭經營不變,在生產環節實行集約經營
工業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是否削弱了農業呢?店集的情況給出了相反的答案。最近幾年,店集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但糧食單產、總產連創新高。2007年以前,小麥、水稻產量徘徊在700斤,到2013年,店集村小麥畝產960斤、水稻畝產1020斤。
店集農業的發展得益于以機械化為基礎的農業集約化和專業化。
首先是農業機械化。最近十來年,農業機械化在廣大農村悄然實現,店集目前大約使用了拖拉機、旋耕機、開溝機、收割機等10多種機械,農民普遍反映這些機械經濟實用,而且換代越來越快,一代比一代好使,一代比一代便宜。
機械的大量應用,為店集農業的集約化和專業化創造了條件。從2006年開始,店集一些大戶開始組建合作社,推行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旋耕、統一機播、統一開溝“五統一”。到2010年,店集村又逐漸發展到“十統一”,對土地全程托管。麥收時節,一位70歲的老大娘對我說,“兒子媳婦都在外地打工,現在有了合作社的機械,這七八畝地,我一個人就可以侍弄了。”
對于外出打工的村民來說,土地托管是合適的。1畝水田每年可以從合作社得到1000元收入,1畝旱田可以得到300元。而如果自己耕種,辛辛苦苦一年,只能多掙個兩百塊錢。村民一算賬,基本上都愿意加入托管,自己在外打工也能夠安心。目前店集土地5000畝,參加全程托管的有4600畝。
對于合作社,也能從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中得利。沿淝糯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算了一筆賬:一是由于集中采購,肥料及原種每畝少投40元;二是由于科學管理、品種優良,每畝可增產10%—15%,每畝凈增收360—400元;三是規模化后得以享受政府補貼,每畝達400多元。
店集農業集約化的特點是保持農戶分散經營不變,只是在生產環節實行集約,而不是通過土地流轉。因為盡管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但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不愿意完全在家賦閑,所以目前農村最多的是花錢請人代耕。店集的“十統一”實際上就是在大量分散代耕的基礎上發展來的,這種方式可能更符合當前農村的特點。
盡管店集村的情況在我國中部地區還不普遍,但這個案例使我們看到了光明前景。在經歷工業依靠農業提供積累、城市依賴農村提供保障、東部沿海率先發展的非均衡發展后,我國開始出現工農良性互動,城鄉相互融合,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喜人勢頭,人們長久期盼的“拐點”也許已經來臨。
(作者為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
(《人民日報》1月18日10版頭條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