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經濟報2015年1月15日16版
本報記者陳大眾
淮南市是一座緣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典型資源型城市,近年來,該市緊緊抓住產業轉型這個核心,走出了一條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的獨具淮南特色的產業轉型之路。
去年,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非煤產業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7%,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為7.4%,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有效扭轉了“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
培育發展標桿項目
全省首個特大型單體化工項目,年產22億立方米、總投資300億元的“煤制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超過300億元的中安聯合煤化一體化項目奠基;總投資45億元吸引2000多家互聯網企業入駐的中國(安徽)數據中心落戶淮南......
通過培育和發展一批全循環煤化工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標桿項目,按照延伸抓循環,轉型上高端的思路,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有力推動了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資源經濟的轉型。
據了解,去年該市爭取中央和省項目139個,列入省“861”行動計劃重點項目405個。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10個,竣工32個,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從“頂天立地”到“鋪天蓋地”
據統計,去年淮南煤炭產量7470萬噸,實現增加值241億元;全年發電量560億千瓦時,實現增加值88億元。煤炭行業量減價跌,增加值同比減少60億元,發電產值出現“縮水”。
面對煤炭等傳統產業增長乏力,新興產業規模總體偏小,工業經濟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仍顯薄弱的具體狀況,該市探索解決284戶企業歷史遺留的規劃、土地掛牌、房產證辦理、用電、供暖等問題,進一步激發工業轉型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同時加速振興主導產業,把煤電化、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三大主導產業作為主攻方向。
創新打破“資源詛咒”
在新型煤化工基地總體發展規劃獲批后,該市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別躋身國家級和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高新區與淮南工業園整合后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3.2億元的江淮云產業平臺投入運行,獲批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區。
企業的發展和產業的形成,更離不開有效的科技服務。該市開展了一系列創業培訓、輔導、提供研發、試制,提供經營場地、企業管理、人力資源、市場推廣和加速成長等方面的有效服務。據了解,去年1-11月,該市服務業、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提高3.9個和2個百分點,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高新技術產品35個,發明專利授權量226件,增值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