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12月17日8版頭條
不搞“縮小版”都市打造“升級版”鄉村
淮南美好鄉村建設力保“鄉土本色”
本報訊(記者孫玉寶見習記者范孝東)近年來,淮南市在美好鄉村建設上立足實際、科學謀劃,探索了一條符合現階段農村發展水平、符合沿淮地區實際、符合農民現實需要的美好鄉村之路。
“農村的空間與環境獨具生活魅力,不能簡單套用城市模式和規劃理念來建設美好鄉村,而要注重將農村自有的田園特色融入到美好鄉村建設的空間布局、建設形態和文化景觀中。”淮南市美好鄉村辦主任楊金海向記者介紹,該市在美好鄉村建設中,堅持打造“升級版”農村、不建“縮小版”城市的工作理念;注重保留農村鄉土特色,調減城市元素;在綠化、環境整治等方面做加法,在廣場、門樓、草坪等方面做減法。該市對古村、民族村、特色村總結出門窗、色調、廊頂等18種標志性建筑元素,融入村莊整治建設之中。淮南市坐擁的八公山和淮河,山水景色俱佳,是打造美好鄉村的天然資源。依托親近山水的優勢,該市目前已形成八公山山王河流域、鳳臺縣鳳利路連綿帶、潘集區沿淮河北岸等美好鄉村風景帶三大片區,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涉及56個村22.4萬人口。
采煤沉陷區一直是淮南市農村建設和土地治理的難題。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契機,該市大力開展沉陷區生態資源修復,發展特色農業,將創造美麗與經營美麗結合起來。毛集實驗區夏集鎮綠馨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總經理陳鵬告訴記者,該園區的5000多畝土地過去是采煤沉陷區。2010年起經過沉陷區復墾綜合治理,曾經荒蕪的地方如今已是風光旖旎的現代農業園,既美化了鄉村,又做強了生態經濟。
自2012年9月全省美好鄉村建設工作啟動以來,淮南市堅持“重現鄉村風光、恢復鄉村印記、營造鄉村韻味”的特色美好鄉村建設理念,建成和基本建成省級中心村54個、市級中心村24個,整治自然村180個,惠及農民7.4萬戶、25萬人。其中,八公山區閃沖村、潘集區祁集鎮、大通區王郢村先后獲得“全國特色民族村寨”“安徽人居環境范例獎”“安徽省生態村”等稱號。在今年9月美好鄉村建設省考核驗收中,鳳臺縣、潘集區分別列皖中片第2名和第5名。鳳臺縣獲省2013年度美好鄉村建設先進縣稱號。
【編后】
美好鄉村建設,其落腳點應在建設宜居宜業、讓農民感到舒適滿意的新型鄉村上。因此,如何保持鄉村的田園風光、民風民俗和鄉土本色,是美好鄉村建設的重點。淮南市結合當地農村實際,發揮山水資源既有優勢,突破能源城市的局限,不搞一刀切,在美好鄉村建設上走出了一條可資借鑒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