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12月17日11版
■本報記者李博文/圖
在淮河兩岸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吃大肉吃大魚,不如祁集豆腐皮;哪一朝哪一代,祁集豆腐都不賴。”足見淮南市祁集豆腐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近日,記者來到當地,采訪了祁集豆腐第108代傳人祁家策。
祁家策家的豆腐坊是3間大瓦房。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直徑50厘米的小石磨盤。“這是我父親那會兒傳下來的,小磨豆腐香啊!”祁家策把豆子撈出來,倒在石磨的圓孔里,他和孫子祁躍輪番上陣飛快地轉動手臂“吱吱呀呀……”一圈圈地磨著黃豆。乳白色的豆汁從石磨的縫隙中不斷流出。“使電磨的話1斤豆子能出1斤1兩的豆腐,小磨豆腐1斤豆子也就出9兩豆腐……”3個多小時后,豆子磨好,祁躍使出全身力氣,把豆漿和豆渣用濾布過濾分開。孫媳婦將磨好的豆汁倒入鍋中熬制。接著,祁家策拿了兩碗鹵水,開始點豆腐。
他一點點向桶里的豆漿加入鹵水,然后慢慢攪拌,豆腐一點點形成小塊,這也是制作干豆腐的關鍵所在。鹵水點完、攪拌均勻便開始在包布上潑豆腐。潑完豆腐之后,他用千斤頂壓水,10分鐘之后,豆腐成型。豆腐散發著濃濃香味,沁人心脾。
60多年前的祁家策,靠這個石磨養活全家。如今,很多制作器具已經被現代化的工具取代,比如電磨、甩漿機等。“我做的手工豆腐,價格上比電加工的豆腐貴兩倍,靠的是祖傳下來的小磨。俗話說,世上三樣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如今的80后、90后,才不愿這樣辛苦做豆腐呢……”祁家策說。
祁家策擔心自己哪一天不能動了,小磨豆腐的手藝會在眼前消失。
如今,淮南市旅游局有時也請祁家策表演磨豆腐的絕活。“不管賺錢管開心,淮南是豆腐之鄉,我有義務。”祁家策說。祁家策捧著小磨豆腐,樂開了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