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11月18日11版
淮南市境內87公里長的淮河河道蘊藏著豐富的砂石資源。近年來,大量非法采砂船涌入,嚴重影響防洪、航運、水生態及沿岸設施安全。今夏以來,該市展開專項整治及規范管理,探索區域采砂管理新模式,使河道采砂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本報記者孫玉寶本報通訊員柏松
近日,秋陽高照。記者從毛集實驗區的淮河碼頭順流而下,行至與蚌埠市接壤的大通區洛河洼水域,碧波藍天相映成輝,人與淮河和諧相處,昔日河邊黃沙亂采、砂山堆積的景象已無蹤影。
走近洛河洼淮河21號標段,一排排“鐵索連舟”映入眼簾。這些焊接在一起的連舟不是戰船,而是一艘艘等待切割的非法采砂船。經過綜合治理,猖獗一時的淮河非法采砂成為歷史,河水安瀾、人水和諧成為一道美麗風景。
非法采砂頻造惡果
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對資源的需求激增。砂石這種最普通、最常見的建筑原料,搖身一變成了“軟黃金”。
“像螞蟥一樣釘在河道上,一晚的盜采最少能獲利1萬元,高峰時有2萬元的利潤!被茨鲜兴重撠熑私榻B,私制采砂船上焊接的虹吸鐵架高度從20米到40米不等,盡管每艘造價少則60萬元,多則100多萬元,但是依然有不少人趨之若鶩,全市300多艘采砂船中只有8艘具有合法資格。
受暴利驅使,淮河兩岸河道采砂遍地布網,非法采砂船無證開采、過度開采、亂挖濫采盛行。非法采砂船過處,河道千瘡百孔,給當地供水安全、航運安全、生態安全、防洪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
由于濫采,大堤崩塌,不少農田一夜之間消失;由于過度開采,潘集區劉余段附近河底海拔從6米變成-3米,并造成崩岸,僅河堤修復就花費1900多萬元;由于高達40米的高架非法采砂船夜間通行,將特高壓輸電線路刮斷,損失100多萬元;由于盲目采砂,洛河發電廠兩處取水口發生崩塌,損失慘重……
整治淮河非法采砂,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依法治理遏制偷采
完善采砂方案,加大巡查監督,規范采砂行為。當初,水利部門、海事部門曾采取多項措施遏制偷采行為,但由于不同部門各自為戰,在時間和空間上給非法采砂留下了可乘之機。
2009年,淮南市在全省率先實行水利、海事、農委等部門聯合行動,在全市設立18個采砂船停靠點,統一管理采砂船,并對非法采砂行為進行罰款和拘留處罰。然而,面對暴利,單純的處罰難以奏效,加之流域在管理上沒有形成上下游聯動,無法24小時監管等,非法采砂屢禁不止。
在“三線三邊”環境治理中,淮南市借助淮河水流域環境整治,于2013年將18處?奎c全部關閉,在位于洛河洼的21號標段設立唯一?奎c,進行統一管理,對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將3艘大型非法采砂船進行沉船處理,有力震懾了非法行為。
治標更要治本!面對非法采砂亂象,淮南市從今年8月開始,全面拆除非法采砂機具,全面取締淮南段無證非法采砂船只。
市水利局牽頭,海事、農委、公安等部門和各縣區聯合行動,每周不定時開展集中打擊行動。在嚴厲打擊的同時,嚴防境外采砂船只流竄入境。
截至目前,原有的203艘采砂船只,僅剩29艘高架采砂船未完成切割,其中17艘已放倒吸砂泵,排隊等待切割,預計不久將基本完成切割任務。
建章立制規范管理
“這次整治的目的不是取締,不是廢除,而是要通過合理的布局,規范砂石管理。”針對砂石從業人員擔心的出路問題,市水利局負責人說。
在綜合整治的同時,淮南市按照統一選址、布局、規劃、建設的原則和適用、安全、環保的要求,在鳳臺縣、潘集區和大通區規劃了3處砂石基地。省政府批準,位于洛河洼的一期100萬噸可采區已經開采。
法律戰、輿論戰、打擊戰之后,建立制度、依規管事是采砂管理工作的最終目標。淮南市在全面夯實河道采砂規范化管理上不斷跟進。對非法采砂船只進行切割后,采取集中?浚M行規范管理;對于船主,河道管理部門解釋清楚,指明出路:若繼續從事采砂行業,可規范購買船只,辦理采砂許可證;對于可采區,省河道局嚴格監管,指導從業人員合理開采。
一系列規范河道采砂管理的配套辦法和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河道采砂規范化管理制度體系,為淮河河道采砂規范化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全省河道采砂管理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短評】
淮河非法采砂,多年來禁也禁不了、堵又堵不住,其中的原因是未能堵疏結合、標本兼治。此次淮南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鑒,集中割毀一大批非法采砂船只和工具,對非法采砂活動進行釜底抽薪;規劃圈定合法采砂河段區域,依法依規管理采砂行為,從而保障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滿足當地建筑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