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區全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亮點掃描
民生善政潤百姓,全城盡綻幸福花。
近年來,八公山區緊緊扭住民生工程不放松,全力構建“保基本、全覆蓋”的民生保障體系,將發展成果落實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上,不斷織密“民生保障網”,繪就了一幅幸福的“民生畫卷”。
全力破解民生難題
八公山區緣煤而建、因煤而興,是典型資源型老工礦區,工業化率達62.2%,城市化率達93%。這里依稀可見的工業廠房、家屬區,曾是幾代“老八公山人”心目中的驕傲。隨著社會的發展,破舊的房屋,隨處丟棄的垃圾……這些棚戶區成了美麗八公山“身上”一塊塊格格不入的“補丁”;棚戶區、老城區、舊小區居民的生活,成為決策者最揪心的牽掛。
“我們把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作為推進民生建設的主戰場,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快速度推進,真正做到為民、惠民。”八公山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該區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原則,不斷加大投入,科學統籌推進,陽光規劃改造,吹響了改善群眾住房條件的號角。
如今,穿梭在八公山區,一個個整潔有序的安置小區映入眼簾,八公山的靈秀之美更加凸顯。惠民小區、利民陽光小區等保障房,成了百姓的“幸福家園”。今年,全區開工建設1000套廉租房、398套公租房和3696套棚戶區改造,全部按照安全、宜居、省地、節能的要求,選址于交通便利、公共設施齊全的區域,將群眾最期盼的安居夢照進現實。
織牢民生保障網
八公山區畢家崗街道的周大嫂體弱多病,幾年前與丈夫離異,平時靠打零工拉扯著年幼的兒子,生活十分困難。去年,周大嫂通過申請,享受到城市低保,如今,他們一家每月可以領到500多元的低保金。周大嫂生活上的改善,折射出該區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關愛之舉。
一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八公山區義保經費保障11011名中小學生、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338人、五保供養制度保障177人、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惠及1698人、救助生活無著人員77人次、孤兒生活保障75人、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惠及126人、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租賃補貼受益對象1018戶、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參保37803人……
數字是具體的,但這其中卻蘊含著“執政為民”的絲絲情意,改善民生讓群眾從中得到更多實惠,為該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持久、強勁的動力。
筑牢民生保障網,還要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美好鄉村建設、就業技能培訓、文化場館開放、文體活動開展……發展為民,發展惠民,發展富民。這樣的民生破題,在八公山如春雨、成德政、潤心田。
完善民生常態機制
“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抓起,從群眾最盼望、最緊要的事情做起。”八公山區主要負責同志表示,通過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實施,讓生活在八公山的群眾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這是我們對民生工作的不懈追求。
本著堅持民生優先的原則,該區千方百計確保項目建設需求,研究制定了《八公山區實施民生工程工作考核辦法》,把實施民生工程納入綜合目標管理,明確項目執行進度節點及完成時限,加強監管督導,嚴格按規定實施獎懲,推進民生項目加快實施。
截止10月底,該區18項民生工程提前完成,占總任務數的72%;已到位民生工程資金8954萬元,占計劃總投入的103.47%,區級配套資金1026萬元全部到位。
萬家憂樂在心頭,一枝一葉總關情。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賬單”,帶著“順民意、惠百姓”的真情,“以民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和行動,架起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成為八公山區社會轉型發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有效抓手。
(通訊員 繆亞濤 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