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惠民樂民
一個個設施齊全的文化活動中心、一間間遍布鄉村的農家書屋在群眾歡呼聲中建成投入使用;一臺臺精彩別致的文藝演出、一場場免費放映的露天電影在群眾喝彩聲中落幕……在我市城鄉各地走走看看,文化娛樂設施逐漸完善,文化活動如火如荼,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公共文化建設帶來的實惠。
文化潤澤生活,文化豐富心靈。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不斷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繁榮活躍城鄉群眾文化活動等,把公共文化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種”在百姓心中,讓更多群眾主動“創造”文化、“享受”文化,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文化設施:星羅密布 覆蓋城鄉
2010年,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全覆蓋。
2011年,完成全市4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
2012年,建成農家書屋713個,覆蓋全市100%的行政村。
2013年,完成46個鄉鎮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任務,并逐步向社區延伸,目前已建成社區公共電子閱覽室6個,在建6個。
回顧幾年來我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向基層延伸的足跡,一個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的市、縣(區)、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經形成。在城市, 4個公共圖書館、8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教育館等成為市民汲取文化知識的重要場所。在鎮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成為農民休閑娛樂的大舞臺。
“目前,集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少兒藝術研發基地為一體、建筑總面積達4.5萬平方米的市文化藝術中心正在建設中,市博物館三期建設工程也已經啟動。”市文廣新局負責同志介紹說,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市加大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加快推進一批重大文化項目的實施,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文化服務:貼近民生 普惠大眾
走進去年新建成的五層樓高、總面積達860平方米的田家庵區圖書館,藏書區、借閱區、咨詢服務區、公共活動與輔助服務區等功能區間清晰明了,1.8萬冊紙質圖書、近200種各類報刊、24萬冊電子圖書讓人“眼花繚亂”。“在這免費看書特別過癮!這里圖書種類很多,適合我們少年兒童看的就有整整一層樓,我跟同學都特別喜歡來這兒。”初一學生程怡然和同學進入圖書館后,就輕車熟路地走向四樓的少兒閱覽室,很快便挑選好自己心儀的圖書,開心地帶回家閱讀。
在市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暑期公益才藝培訓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加,市民張芳與7歲的兒子一起前來學習,她自己選的編織課程,孩子則報名學習書法,“文化館因地制宜、根據群眾需要,開設了多種才藝培訓班,這樣的文化惠民舉措我們希望越多越好!”
從2011年6月起,我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都實現了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截至目前各級圖書館共服務讀者57.78萬人次,流通圖書32.93萬冊,而各級文化館僅今年就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100余次。
此外,結合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項目的實施,今年全市各級已經組織開展農村文藝演出978場,放映電影4224場,開展體育活動1934場,催生出紅火熱鬧的農村文化活動局面。
文化活動:體現特色 打響品牌
文化發展不僅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讓文化種子扎根基層,種到百姓心坎上。
“給群眾唱主角,讓百姓享歡樂。”依托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市在打造社會文化活動品牌上不遺余力。
2010年,我市推出“大地歡歌”社會文化展示活動,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文化搭臺、百姓唱戲”的宗旨,涵蓋6大板塊、近40個項目。“大地歡歌”不僅“送文化下去”,而且“請群眾參與”,以市民為主角、以本地群眾所喜愛的文化活動為主體內容,讓群眾置身其中,體驗和享受文藝的果實。自初創至今,“大地歡歌”活動由開始每年演出七八場到如今每年100多場,直接參與的市民達到20多萬人,已成為全市城鄉互動、上下聯動、家喻戶曉的一大品牌文化活動。
2013年11月,我市少兒藝術發展項目正式被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成為全國唯一的少兒文化公共服務示范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城鄉現有群眾文藝表演團隊130多個、民間花鼓燈表演隊138個、民間龍獅、花燈表演隊37個、群眾書畫攝影組織58個、群眾藝術培訓(含少兒)機構157個、社會文化藝術社團組織21個、會員近萬人。
在淮南,“我的文化、我唱主角”日益成為基層文化的主旋律。熱火朝天、日益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提升了人們的文化素質,也彈奏出城市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音符。
(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