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7月23日7版
在煤炭行業不景氣的當下,發展現代煤化工項目成為眾多煤企轉型發展的選擇,但經濟效益和市場風險并存——
■本報記者夏海軍
近年來,煤炭價格一路下滑。面對行業萎靡,我省一些煤炭企業大力上馬煤化工項目,還有少數企業把煤化工當作拯救企業的救命稻草。
然而,記者走訪多家煤企了解到,煤化工投資成本高、風險較大且周期性長,發展煤化工切不可盲目跟風。
煤化工高燒不退企業投資熱情高
近日,在淮南市煤化工基地招商懇談會上,來自全國的29家企業中,有2家企業明確表示在基地投資,11家聚烯烴深加工企業及8家公用工程、物流和配套設施投資企業有在基地投資意愿。
7月13日,記者在淮南市潘集區淮河大壩上看到,一座大型貨運碼頭正在施工。此碼頭專為該市煤化工基地的170萬噸/年煤制甲醇及轉化烯烴項目而建。“把基地打造成為我省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核心區、全國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之一。”淮南煤化工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走訪了解到,我省大多數煤企均在發展煤化工項目。比如,淮北礦業集團的焦化二期項目將在2015年底竣工驗收并正式投產;國投新集把建設煤氣基地當作集團轉型發展的戰略之舉;皖北煤電期待到“十二五”末能實現新型煤化工與傳統煤化工的結合,煤化工產業的營業收入有望突破100億元。
數據顯示,自2006年起至今,我國煤化工產業突然進入井噴期,累計規劃擬投入資金上萬億元。目前,國內在建和擬建的煤化工項目多達104個,國內煤化工項目建設將在“十二五”期間進入高峰期。
煤化工建設熱潮始于煤炭產業萎靡的形勢所逼。近年來,煤炭價格一路下滑。2013年我省煤炭全行業虧損35.9億元,同比減少利潤108.8億元。今年以來,全國煤價繼續走低。7月14日,煤炭行業的重要參考標桿——秦皇島5000大卡動力煤價格為每噸435元,同比下降85元,比年初下降了135元,已低于我省煤炭行業開采成本。面對萎靡的市場,不少煤企把轉投現代煤化工產業作為調整產品結構、轉化市場風險的重要發展方向。
“以煤制天然氣為例,1億立方米天然氣耗煤量大約在35萬噸至45萬噸之間,一個幾十億立方米的煤制氣項目,耗煤量就達幾百萬噸。這對于緩解企業煤炭過剩壓力有很大的作用。”省煤炭辦相關負責人分析稱,目前煤炭主要用于直接燃燒,而煤化工用煤僅占4%。“利用煤炭低廉的價格,降低煤化工的原料成本,適度發展現代煤化工,使煤炭從燃料到原料轉變,延伸下游產業鏈,是煤企提取經濟效益增長點,拓寬煤炭產業生存空間的有效渠道。”
煤化工建設待降溫投資立項需理性
近日的一則消息,引起煤化工行業熱議:大唐發電全部退出煤化工項目。有媒體報道,大唐發電2013年全年煤化工虧損22億元。
企業主動退出煤化工并非另類。何況,我省部分煤企從一開始就不愿發展煤化工。“在別人一窩蜂上馬煤化工項目時,企業沒有跟風,而是大力發展煤電一體化。”淮南礦業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目前看來當年這個戰略思路是正確的選擇。“否則在集團效益增長放緩的時候,還要繼續往煤化工項目里砸錢,企業的壓力會更大。”
其實,針對煤化工近乎狂熱的發展態勢,國家發改委在幾年前就相繼出臺了“降溫”條例或通知,但均收效有限。如2011年4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規范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指出煤化工產業盲目規劃、違規建設、無序發展,并首次明確界定煤化工產業準入標準;2013年9月,國家發改委召集11家央企座談煤化工,會議專門就健康發展煤化工做了探討。
時下,不僅傳統煤化工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現代煤化工行業的產能過剩風險也不斷顯現。一方面,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由于其投資額大,資源消耗量大,一旦受到石油價格波動等方面的影響,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因受下游需求不足的影響,作為精細化工原料的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將面臨行業性產能過剩風險。
記者走訪得知,我省煤企的大部分煤化工產品與石油化工產品競爭,然而煤化工產品定價權基本由石油化工行業掌握。因此,煤化工產業通常以原油價格體系測算產品競爭力。以我省煤化工的主打產品煤制烯烴為例,有數據顯示,原油價格越高,煤制烯烴的經濟效益越好,當原油不高于80美元/桶時,煤制烯烴則會虧本。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有可能強制實行碳減排。與石油化工相比,煤化工的碳排放量是其3-7倍。按照目前各國執行情況,假設碳減排的費用為200元/噸,煤制烯烴產品將增加成本約1460元/噸。屆時,即使原油在100美元/桶時,煤制烯烴項目也將有較大的虧本。此外,煤制烯烴在投資回報的時限上很漫長,一個60萬噸的項目投資額大約要200億元,一年利潤10億元的話,收回成本需要20年之久。
延伸煤化工產品鏈優化資源提高效益
“在綜合考慮各地區煤炭資源、水資源、環境容量、煤炭石油等資源分布的基礎上,對符合煤化工行業準入條件的地方可優先支持。”今年6月5日,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提出,國家應加大政策調控力度,盡快制定出臺煤化工相關產業政策,保護和引導企業、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及時規范和引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
作為資源型城市的淮南市,目前正在全力推進煤化一體化。這是該市發揮資源優勢、培育支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而做出的戰略選擇。
“基地能夠發揮淮南市煤炭、水、市場、區位、交通等綜合優勢。我們堅持走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利用道路,發展新型現代煤化工為主線,主要發展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高性能合成橡膠、化肥等產品。”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基地規劃總投資約2113億元,預計產品年總生產能力達到1630萬噸,有望年銷售收入1242億元。
面對規模巨大的投資和繁細的煤化工產業,我省正在建設的煤化工基地及相關項目該如何走下去,業內專家稱:“需要對多項煤化工技術進行耦合、集成,可以促進不同產業間的循環鏈接,生產多種清潔燃料、化工原料以及熱、電等產品,大幅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進煤化工與冶金、水泥、電力、焦化、石化、風能等產業開展耦合與多聯產,構建超大型、循環型、多聯產現代煤化工綜合產業集群,實現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我省現代煤化工產業剛剛起步,產業鏈較短,產品相對較少,大都集中在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但煤化工產業鏈很長,理論上石油化工生產的產品,煤化工都可以生產。
業內專家認為,今后應通過技術創新,加強新產品開發,通過延伸產業鏈,發展高端產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產業競爭力。比如煤制油,可以發展航空燃油、高端潤滑油以及洗滌劑的原料等高端產品;煤制化學品應重點發展三聚甲醇以及下游產品、丙烯酸乙酯等高端專用料聚烯烴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