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7月9日5版
新華社合肥7月8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美子)2014年7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在談到中韓兩國人民千百年來的深厚友誼時,特別提到了志愿者張寶。這個來自安徽淮南的小伙兒頓時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幾年前,中國骨髓捐獻志愿者張寶為挽救一位韓國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不顧自己遭遇嚴重車禍剛剛復原不久的身體,為韓國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
無論如何我要救他
“真的沒什么特別的,是我應該做的,我也相信很多中國人都會這么做。”33歲的張寶沉穩靦腆、不善言辭,見到記者時甚至有些害羞。
2005年,在武漢工作的張寶在街頭一次獻血時,無意填寫了一份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申請表。四年之后,當時的這個“無意之舉”成就了一段跨越國界的生命救援。
2008年5月的一天,已經回到淮南工作的張寶突然接到了中華骨髓庫的電話,被告知他的造血干細胞樣本初步和一名韓國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機率這么小,又是兩個不同國家的人,能夠配型成功,是很奇妙的感覺。”張寶笑著說,聽到這一消息時感覺像中了彩票。骨髓庫的工作人員問他是否愿意捐獻,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并很快去武漢進行了配型采樣。
但不知什么原因,配型成功后,對方很久都沒有再和張寶聯系。而在這期間,張寶經歷了一場嚴重的車禍。2009年3月,張寶開車外出辦事時,與一輛中巴車發生碰撞受了重傷,造成顱內、胸腔積水,手骨、胸骨及肋骨骨裂,在醫院治療了1個多月。
2009年11月,剛剛經過半年多恢復性治療的張寶再次得到通知:他和這名患者高分辨檢測相合,可以進行捐獻。中華骨髓庫的工作人員告訴他,韓國患者病情已經危重。張寶決定立即為其捐獻骨髓。
2010年1月14日,在北京市道培醫院,經過近5個半小時的造血干細胞分離采集,張寶捐獻的造血干細胞被裝進了承載著生命期盼的運送箱里,并由中華骨髓庫的工作人員交給韓方的工作人員。
人一輩子,總得為社會做點有意義的事
“正是因為那場車禍,更加堅定了我捐髓救人的信念。人生禍福難料,人家現在大難臨頭了,幫點忙真不算什么。”張寶坦言,死里逃生讓他對生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在張寶的書柜里有一個盒子,裝了6個義務獻血本,上面記錄了他15次的獻血經歷。從2001年第一次獻血開始,他已經累計獻血6000毫升,獻血總量比他自己全身血液總量還要多。
如今的張寶已是淮南一家小企業的負責人,他依然熱衷公益事業,而且行事低調。淮南市紅十字會秘書長陳玉琴告訴記者,對于自己的捐獻經歷,張寶從不向外人提起。
當年淮南市紅十字會請來媒體對他進行報道時,他一直婉拒,總是說“什么也沒有救人一命重要,該做的。”
2011年夏天,他與朋友聊天時得知淮南市烈士陵園部分地方破損需要修繕,于是主動找到民政部門表示自己愿意無償修繕烈士陵園。三伏酷暑天,他親自到南方尋找適合的石材,帶領工人大干40余天,投入15萬余元,使烈士陵園煥然一新。
雖然張寶從不多提,但身邊的人都知道,他從大學畢業起就一直在捐助貧困學生,并且已雷打不動堅持了十年。
200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張寶就開始不定期地捐助貧困學生。
2005年,他從朋友那里得知了“格桑花西部助學網”,張寶便通過網站聯系到青海、西藏等地的貧困學生,開始了長期資助。每學期將800元到1500元不等打到資助學生的賬戶上,至今已累計為10余名孩子捐款4萬余元,經他資助的孩子有的已上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