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14年7月9日10版頭條
“村里有個小銀行,太方便了!”一大早,安徽鳳臺縣關店鄉關店村村民關恒義就盤算著上集市買農資,他不慌不忙地來到村頭金融服務室的自動取款機前取了錢,就往集頭上奔去。“以前一到逢集時,到信用社取款都要排隊,耽誤很多時間。”
圍繞金融服務均等化這一目標,鳳臺梳理出了農村金融服務網點不健全、金融機構服務不優、服務意識不強、金融生態環境不好等一系列問題,對癥下藥,推進改革。效果如何?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廣布金融服務網點,信用保障風險可評估
家住鳳臺縣鳳凰鎮芮集社區的芮長海老人手持“一卡通”在自家門前的金融服務點POS機上刷卡存取錢款,手里還拿著一張標注得密密麻麻的鳳臺縣金融服務室建設示意圖。老人說:“你看,上面標注了190多個農村金融服務室、403個助農取款服務點,每個村都有這樣的取款機,我們存錢取錢可方便了。”
鳳臺縣縣長袁祖懷告訴記者,為了擴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網絡在農村地區的輻射范圍,鳳臺在10個人口密集度高、經濟條件好的村(社區)建設了配備自動存取款機、多媒體自助查詢機、轉賬電話、驗鈔設備等機具的高標準金融服務室;在183個地處偏遠、經濟落后的村民聚居區建設了配備電腦、宣傳用具、助農取款POS機等設備的普通金融服務室。金融服務室兼具支付、宣傳、征信、反假、維權五項功能,農戶在這里不僅能辦理小額取現、代理轉賬、定期咨詢服務、繳納“新農保”、公用事業繳費、獲得惠農金融服務、采集信用信息,還可以免費鑒別假幣、兌換舊鈔,獲取反假幣、消費維權和金融產品方面的知識,真正享受到“足不出村、低廉成本、安全便捷”的均等化金融服務。
在尚塘鄉郭王村村民王文京的養殖場門口,“AAA級信用戶”的招牌格外醒目。“這塊3A級信用戶的招牌可是幫了我大忙,起了大作用嘍!”王文京告訴記者,2013年6月,他拿著“AAA級信用戶”等級證來到鳳臺農村信用聯社尚塘信用社尋求貸款支持,當年8月順利獲得了首筆7萬元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建成了15畝的新養殖場。
在鳳臺縣,像王文京這樣最高級別的3A級信用戶目前有10691戶。截至4月底,鳳臺縣先后動用近3000人,完成了全縣企業、居民、經濟合作組織的信用信息采集、評審工作,調查居民20萬戶、企業3000家、經濟合作組織300個;對17個鄉鎮計17.1萬戶進行了評審,評審出A級及以上信用戶10.2萬戶,占到近六成,同時還評出信用鄉鎮9個、信用村141個。目前,3家金融機構已累計發放小額農戶信用貸款1573筆,授信額超過1億元,達1.04億元。
在此基礎上,鳳臺縣整合信息資源,將原有征信信息和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部門的信息資料整合為50項指標,建立起覆蓋全縣企業、農戶、經濟組織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和社會事務綜合管理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了普惠金融風險“可防、可控、可預測”。50個信用指標不僅包括資產征信指標,還包括家庭和睦、違法犯罪等征信指標,有力推動了社會誠信體系和社會道德建設。改革以來,鳳臺社會信用意識明顯增強,縣域不良貸款額減少2.7億元,不良率由2012年底的4.1%下降到2013年底的1%。
創建“糧食銀行”,實現糧食效益最大化
鳳臺縣丁集鎮原來的糧站,后來改名為“丁集放心糧油超市”,如今又多了個身份——“丁集糧食銀行”。夏季小麥一收上來,鳳臺的許多農民不是把小麥放在家里,而是存進了“糧食銀行”。
在這家“銀行”,既能存糧,又能取糧,還可收取利息。種糧大戶岳彥全去年8月初存糧114.5噸,價格為每斤1.18元,10月18日糧食價格上漲到每斤1.24元。他取回原糧46.2噸銷售,僅此一筆凈增收入5544元,還不包括利息收入。
記者還見到騎自行車來的村民丁振興拿出存糧的“存折”,表示要換一袋10公斤的大米。“糧食存在家里,既占地方又有損耗,還要不定期晾曬。”丁振興介紹說,“拿著糧食銀行的‘存折’,可以在指定的超市隨時兌換糧油產品、其他日用品和農資,也可以按當時糧食價格全部提現。”
“鳳臺縣糧食年產量70多萬噸,商品糧超過40萬噸,縣域內糧食加工企業年需求量則為80萬噸。”鳳臺縣糧食局負責同志介紹說,“糧食銀行”并非一家銀行類法人實體,它只是糧油購銷企業下屬的服務窗口,業務比照銀行,希望借用銀行的理念管理糧食,“可存可貸”,實現糧食效益“最大化”。它可以促進農戶手中的農產品向貨幣資本的轉換,增加農戶的財產性收入,解決農戶“存糧難、曬糧難、有損失”的問題,也能降低糧食加工企業的儲糧成本,解決他們的融資難題,實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我們企業一天的加工能力為300噸糧食,需保持原糧庫存5000噸,這是一筆很大的投入。現在我不庫存原糧,有多少訂單,就通過糧食銀行‘貸’多少原糧,極大地降低了投入成本,使我有能力和信心擴大經營規模。”鳳臺昌盛面粉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井輝說。
“存糧農戶省費用、降風險、多收益,加工企業降成本、增便利、有保障,糧食銀行有收益、便農戶、助‘三農’。糧食銀行不僅要實現普惠多贏,還設置四道安全閥,做到風險可控。”袁祖懷介紹說,第一道是存糧儲備,糧食銀行至少保持30%的倉儲保有量;第二道是保險,當糧食上漲或下跌超過15%時,由國元保險公司對經營損失進行賠付;第三道是期貨,通過在期貨和現貨市場上進行“反向操作”,降低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第四道是縣級儲備糧,用來應對因糧價大幅上漲引起的擠兌風險。
“按照商業銀行經營貨幣的思路,鳳臺賦予農民糧權以貨幣屬性,把這些糧食變成流動性資產,構建‘糧企+金融+農戶+社會化服務’的新型經營業態,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與農村金融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緊密結合的有益探索,具有政策性、服務性、惠民性特征。”淮南市副市長錢力說。目前依托縣域內的8個糧庫、18個商業供銷點、10個金融服務網點、12個農業生產服務點的糧食銀行收存糧食3萬噸、覆蓋農戶1200戶,與11家省級龍頭企業簽訂了貸糧合作協議,開展了價值240萬元的“貸糧”業務。(何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