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6月4日5版
■本報記者孫玉寶本報通訊員朱慶磊
前往鳳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糧食種植示范片——燈草窩,要坐輪渡過淮河。
5月31日午后,太陽曬得人臉直發燙。記者趕到渡口時,發現有一群身穿迷彩服、頭戴草帽的工作人員,正在指揮群眾和車輛有序過河,遇到收割機時,仔細查看車主有沒有“準入卡”。
“凡進入本區作業的收割機,必須配備秸稈粉碎裝置,否則不予發放準入卡。”開發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陳克林告訴記者。
渡過淮河,映入眼簾的是金黃色的小麥。行車不遠,便聽到隆隆的機械轟鳴聲——這里的小麥全面開鐮了。
在群眾張云連家的地頭,記者看到,一臺聯合收割機正在田間飛馳,麥穗飛快地被“鐵牛”吞進肚里,秸稈隨即被切割成碎末從機尾均勻地散落在田里。
“今年風調雨順,估計小麥畝產在800斤以上。”張云連捻了捻麥穗,欣喜地說。不大一會兒,偌大的一片麥田便收割完畢。張云連急忙開著電動三輪車,前去裝糧食。
相鄰的李傳俠家的麥子已收割完畢。她正忙著把秸稈碎末散開,等待旋耕機的到來。“土地翻耕后,打算種植花生。”李傳俠說,往年也并不想燒秸稈,可又沒有別的好辦法。今年不擔心了,秸稈粉碎直接還田,土地翻耕政府埋單。
秸稈還田,控制秸稈合理高度是關鍵。“我們嚴格執行機收留茬10厘米以下標準,并派干部下地監督。明文規定,機手不限茬,農民可以拒付款。”陳克林說。
說話間,一臺旋耕機駛入李傳俠家的麥田。只見麥茬很快便被埋入地下。“旋耕過的土壤的確松軟。”李傳俠抓起一把土壤好好感受了一番。
“既要把金色的豐收搶回家,也要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做到綠色搶收。”陳克林介紹,開發區堅持把財政補貼用在刀刃上,對符合標準的收割機每畝補貼10元,對旋耕機每畝補貼30元,旋耕費用政府埋單。
為強化責任落實,開發區以村民組為單元、社區為單位實行網格化管理,社區干部包組、組包戶,實現監管全覆蓋、無縫隙。強化督查,建立獎懲機制和責任倒查機制,“誰燒罰誰、燒誰罰誰”。
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秸稈禁燒從一件困擾群眾的“難事”變成了惠民的好事。“過去不燒沒法種,現在不燒種得更好了。”風吹麥浪,傳來農民陣陣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