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5月21日7版
■本報記者夏海軍
伴隨著近年來煤炭行業持續低迷,煤炭價格總體疲軟的影響,我省煤企日子很不好過。面對這一不利局面,煤企調整發展戰略。除煤化工、電力外,物流、新能源、房地產、金融等非煤產業正成為新選擇。在轉型的道路上,煤企看到了生存和發展的曙光。
延伸產業鏈,尋求效益最大化
今年4月,《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總體發展規劃》獲省政府正式批復。近日,記者在這個基地看到,170萬噸/年煤制甲醇及轉化烯烴項目貨運碼頭項目已現雛形。“到2030年,基地產品年總生產能力達到1630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1242億元。”淮南煤化工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黃坤說,屆時淮南煤化工基地將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新型煤化工基地。
“面對煤炭行業整體萎靡,煤企需依托煤炭資源,做大做強產業鏈。”業內人士稱,“充分發揮自身煤炭資源的優勢,走煤炭清潔高效轉化利用道路,建立多層次能源輸出體系,培育經濟增長點。”
其實,延伸煤炭產業鏈,煤企具備較強的現實基礎。“有資源、技術、人才等基礎,還有銷售渠道的優勢,能較好地把握好市場方向。”省經信委煤炭辦主任夏云天介紹,新型煤化工是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不管是從附加值上看,還是從能源安全、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新型煤化工都是今后煤企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據介紹,走新型煤化工之路,需要摒棄傳統煤化工的老路。傳統煤化工包括煤焦化、生產煤電石、煤合成氨等,這些產品附加值較低,且已經產能過剩。新型煤化工包括煤制烯、煤制天然氣和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拓寬了原有的煤炭焦化、煤氣化等傳統化工技術路線,向著煤炭液化、煤炭氣化等技術,以及集煤炭轉化、發電、冶金等工藝為一體的煤化聯產和潔凈煤技術方向發展。
煤電一體化也是延伸煤炭產業鏈的一道良方。電力市場需求量大,近年來仍不斷增長。通過煤電聯營,實現了風險對沖,利益共沾。既減少了煤炭庫存,也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淮南礦業通過均股、參股、獨資等多種形式推進煤電聯營,目前運營電力權益規模達1038萬千瓦,預計2014年底達到1300萬千瓦,為企業贏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主業不能丟,精打細算降成本
記者走訪多家煤企了解到,目前我省煤企普遍生存艱難,少數煤企內部人士對繼續生產煤炭產生了動搖。“煤炭是煤企發展的根基,是安身立命之本。”業內人士稱,煤炭作為主要能源到本世紀中葉其主導地位不會改變,雖然產能過剩,但是煤炭主業不能丟。“煤企轉型不能徹底拋開煤炭資源另起爐灶,要依托煤炭資源精耕細作”。
煤炭主業不能丟,不挖煤意味著等死,這些已經成為煤企的共識。然而,我省有98%的煤炭資源聚集在兩淮礦區。由于兩淮礦區煤田地質構造復雜、煤層多且埋藏深、煤巖松軟,是我國煤礦開采條件最復雜的礦區之一,導致采掘成本大。數據顯示,目前在兩淮地區挖煤,每噸要虧本40~60元。為減少企業成本,淮南礦業把應對經濟下行當作提升企業管理水平難得的機遇,全面落實以效益為中心的管理思想,創新經營考核機制,先后出臺工資總額與經營指標掛鉤考核辦法、煤炭計量計質計價管理辦法等制度,引導全員全過程參與算細賬、控成本,全公司形成了自覺抓管理的強大內生動力,企業降本增效明顯,較好地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一季度,僅淮南礦業集團潘一礦噸煤材料費節約11.80元,共節約噸煤成本2155萬元。
“做精做細主業的同時,煤企需加快生產和利潤方式的轉型。杜絕粗放式經營模式,由追求企業規模向追求質量與效益轉變。”夏云天介紹,“運用信息化、機械化技術開采,減少生產成本,相對應的增加產品的競爭力。”目前,我省一些煤企還通過行政管理、技術進步、經濟政策等多種手段,促使人力資源向生產一線流動,推行滿負荷工作制和“一專多能、一人多崗”,提高人員的利用率。
壯大非煤業,培育經濟增長點
“我現在一個月能拿到近5000元的收入。”淮北礦業的大榭煤炭運銷有限公司大貨車司機王師傅告訴記者,在有些煤企職工工資都難以按時發放的情況下,他和同事們的收入已相當有競爭力。
物流貿易已經成為淮北礦業的支柱性產業。“今年一季度,煤炭產業收入同比減少3億元,得益于物流貿易、工程建設、民爆產業等非煤產業發展,淮北礦業總體營業收入實現169.5億元,同比增加45億元。”淮北礦業集團總經理方良才介紹。
淮南礦業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積極推進企業現代化建設和轉型發展步伐,深化“建大礦、辦大電、做資本”發展戰略,大力構建電力、物流、房地產、金融、技術服務等新產業,形成沿產業鏈多產業協調發展格局,企業在轉型發展升級中,總體實現了健康可持續發展。
伴隨著煤炭價格持續走低,未來煤炭行業進一步洗牌的格局還會繼續,一些中小型煤企將會被兼并或淘汰。“不如主動剝離部分高耗能、低效益的煤炭業務,發展非煤業務。”業內人士表示,煤企面對大幅惡化的煤炭市場已無更好的選擇。
目前,我省大多數煤企已經明確把非煤產業作為企業的一個轉型方向。“以蕪湖港為平臺,以煤炭、集裝箱、大宗生產資料電子商貿三大物流體系支撐,大型現代綜合物流企業建設已顯現成效。”淮南礦業相關負責人介紹,集團還把資本運作作為支撐和撬動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杠桿,推動產品經營向產品經營和資本經營并重轉變。“去年,華夏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總行分別授予淮礦物流‘平臺+基地’模式敞口授信額度,意味著淮礦物流這一模式的全面落地。”
記者在省內煤礦企業走訪發現,在走非煤產業的道路上,部分企業走了不少彎路。皖北某煤企內部人士透露稱,“煤炭行業近幾年不景氣,企業急于上馬其他行業。結果有的項目沒賺錢,反而還虧了不少。”夏云天認為,發展非煤產業遲干不如早干,但是要認清轉型非煤產業的困難。多年來煤企經營模式比較單一,非煤業務占比小,且盈利有限。“發展非煤業務絕非易事,缺少相關行業的資源和運營經驗。煤企需要主動融合政府推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的大環境,對市場做好足夠的調研,找準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