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14年5月20日11版頭條
■記者 孫玉寶 通訊員 張靜 朱慶磊
在鳳臺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社區,居民居住的大都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空心墻房屋,由于年久失修都成了危房。
“出門就下坡,雨天漏不停,挑水累倒漢,生火愁煞婆。”這是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加之附近水泥廠的粉塵、噪音污染,群眾期盼棚戶區改造的愿望愈加強烈。
到底改不改?何時改?怎么改?居民心里都沒底。最終居民們以寫請愿書的形式,約請鳳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答疑解難”。
群眾意見實話實說
5月13日早晨7點左右,離“約請會”還有2個小時,可孫健按捺不住,已經來到會場。
孫健是勝利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會議的召集人。他告訴記者:“以前都是政府召開座談會,請群眾提建議,群眾因有顧慮,大多數人不會說過激的話。可今天的會議‘主辦方’是群眾,專門約請領導聽民聲、意見,回應‘一針見血’的問題和‘一地雞毛’的紛雜事。所以要提前做好準備。”
9點整,居民代表和經開區負責人全部到齊。
“今天,我們就是要聽取大家對推進棚戶區改造的意見和要求,你們實話實說,哪怕是‘不中聽’的,我們也不會‘臉難看、心里煩、躲得遠’。”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范光林開門見山地表明態度。話音一落,會場熱鬧起來。
群眾最關心切身利益,意見集中在三個熱點上。
熱點一,何時拆?“我最關心何時拆遷,何時能建成?你們領導可不能聽我們說說就算了。”居民王業政率先發言,說出了大家共同的擔憂。
熱點二,拆遷后住哪?“俺比較關心拆遷后住哪的問題?”居民王宗保問道。
熱點三,怎么補償?超出面積怎么算?居民徐懷志說:“俺家的房子是單位工房,俺關心征遷安置補償。”居民張維蘭說:“我家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按照政策,超出部分自己要掏好幾萬塊錢,可家里根本拿不出來錢。”
干部解答真誠務實
居民們你一句我一句,有的道擔憂,有的說疑惑,有的表不滿。
針對居民們提出的問題,干部們逐一認真、細致地解答,并形成三個重點。
重點一,補償政策有兩種。“我們社區近90%的房屋都是單位工房,未享受過1995年房改政策的實行‘征一補一’或貨幣補償,享受過房改政策的一律實行貨幣補償。”
重點二,拆遷安置有保障。“經開區的南部、中部、北部均有安置集聚區,舊房拆除后,群眾可根據生活和工作需要自己選擇。”“政策設有最低保障線,對人均不足15平方米的一律按照人均15平方米安置,超出面積不用居民埋單。”
重點三,明確拆遷安置時間。“至于何時開始改造,要看大多數群眾的意愿。我們承諾,爭取用兩年半時間完成改造任務,決不讓這項惠民工程成為‘馬拉松’工程。”
“我們堅持‘一碗水’端平,公開公正。”針對有些居民擔心政策不透明、執行標準不一等問題,范光林當場承諾:將有關拆遷政策以《致群眾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大家,居民有任何疑慮,可隨時通過群眾代表、黨員代表向經開區負責人反映;同時,將以《征求意見表》的形式,一家一戶征求意見。
“凡一個月內簽定協議的,根據三個時間段分別給予6000、4000和2000元不等的獎勵。”在會議即將結束時,范光林宣布了這個消息。
“約請會”走向常態化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了12點。3個小時的“約請會”沒有片刻冷場,群眾輪番發言,把心中的疑惑問個明白,把家中的困難道個清楚;干部邊聽邊記邊解答,把相關政策說個透徹,化解群眾的擔憂。
“干群雙方對這次‘約請’座談交流的結果都很滿意。”孫健說,“有了‘約請制’,社區可以調動行政資源,更加方便高效地為居民排憂解難辦實事。”
孫健介紹,他們社區居民的“大膽”約請,不是社區干部的突發奇想,而是經開區對基層社區工作的支持,是他們踐行群眾路線、力行“三嚴三實”的具體體現。
“群眾滿意,是我們工作的追求。借此次約請座談的契機,我們黨工委將進一步探索完善群眾出題、社區點將、干部回應的‘約請制’。今后凡與民生相關的職能部門都將列入約請范圍,建立‘約請’問責制,被約請的部門辦事結果也將列入效能考核范疇。”范光林表示。
八公山區委組織部長許兵告訴記者:“鳳臺縣經開區探索建立‘約請制’,暢通了下情上達的渠道,提升了社區一線管理的實效,也促使職能部門改進工作作風。當然這次‘約請會’只是第一步,‘約請制’的實施要立足于解決具體實際問題,讓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