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5月14日
王鵬善
“淮南鳳臺花鼓燈有四百多種語匯、五十多種基本步伐,講究男女角色配合,著意感情描繪,動作細膩,扇花變化多樣……”
淮南藝術劇院副院長吳長龍自豪地介紹起他跳了近二十年的花鼓燈,“你仔細觀察其他地方舞蹈,他們的動作就是那幾種組合,但是我們花鼓燈卻集合了上百種的舞蹈動作,是漢族舞蹈藝術的集大成者。”
花鼓燈,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
花鼓燈的發展前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看似“一片光明”,但是在吳長龍看來這卻是一條異常艱難的道路。
花鼓燈藝術
花鼓燈被外界喻為“東方芭蕾”,它是漢民族創造的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被評價為“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復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
花鼓燈角色繁多,分工細致,主要演員有“蘭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統稱“蘭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員;男角色一般統稱“鼓架子”。
花鼓燈班子的藝術人員構成一般有鑼鼓隊、演員、燈頭、燈混子。花鼓燈的演出分布“開場”、“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對唱、后場小戲等幾個部分。
“花鼓燈表現的都是生活中的故事,尤其是雙人逗趣(花鼓燈的一種形式)多表現男女愛情,十分好看。”吳長龍說。
據了解,花鼓燈最遲源于宋代。經過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等為中心,流傳于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
花鼓燈多在農村秋收完畢到來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廟會、春會為最盛。雖然花鼓燈的舞蹈姿勢有上百種,可是在過去,即使在田間勞作的農民也能即興跳上一段,花鼓燈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吳長龍尤其推崇花鼓燈中的小場,即雙人舞或三人舞,主要表現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玩樂嬉戲的情景,包括基本程式表演和即興發揮表演,有簡單的情節和人物性格舞,如《搶手巾》、《搶板凳》等。
處境艱難
花鼓燈藝術是淮河流域一些藝術品種的根脈。淮劇、淮北花鼓戲、泗州戲、鳳陽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燈衍生而來的,其中鳳臺花鼓燈更是影響和豐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間舞蹈和民間藝術。
雖然貴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花鼓燈的處境卻很艱難。
據了解,在淮南大大小小的文藝演出中,必然都會有花鼓燈的身影,但不為人知的是,很多都是劇院貼錢在表演。
“年輕人不愿意看,老一輩人紛紛離世,最要命的問題是招不到演員。”吳長龍談到這些倍顯無奈。
據其介紹,現在淮南藝術劇院新招進來的舞蹈演員必須學習花鼓燈,而這讓很多新人怯步,畢竟掌握這樣復雜的舞蹈需要下一番苦功。
從2007年起,鳳臺縣財政每年投入200萬元,作為建設文化大縣的專項基金。安徽省對花鼓燈藝術也非常重視,鳳臺縣培訓花鼓燈藝術人才的學校已更名為“安徽省花鼓燈藝術中專學校”,“安徽省花鼓燈藝術研究基地”就設置其中。
近年來,國家推行文化體制改革,曾讓吳長龍看到花鼓燈大發展的希望,他率領藝術劇院的演員們,投入近400萬元排演了花鼓燈《淮調》《代代花》,可是最后的演出收入卻少得可憐。
“假如把花鼓燈完全推向市場,我覺得也活不下去,因為觀眾市場在進一步縮小,沒有人愿意去看花鼓燈。還是需要政府等部門的支持。”吳長龍說。
吳長龍面對花鼓燈發展的困境,只說了兩個字,“堅守”。當然,這種堅守是在守住自己的文化最精華的部分,之后再變革創新。
如今,你也許會在花鼓燈表演中欣賞到更現代的故事,而演員的服裝也更加時尚,舞臺燈光也更炫。
“保留劇目要演,創新劇目更要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花鼓燈傳承下去。”吳長龍說,“千百年來,花鼓燈在淮河兩岸舞出了漢民族熱愛生活的真情實調,就是我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