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14年5月9日6版
春雨貴如油。行走在江淮兩岸,我們屢屢趕上雨腳,淅淅瀝瀝的春雨里,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今年夏糧肯定又獲豐收。”采訪中很多農民這樣開心地說。
在安徽幾千萬農民心里,眼下正下著另一場“春雨”——為農民承包經營土地進行確權登記頒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村金融困局開始破題……率先用大包干拉開中國改革開放大幕、率先在全國實行農村稅費改革的安徽,新一輪農村綜合改革又率先發力……
種誰的地
為承包地“確權”,通過現代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業活力
在六安市金安區馬頭鎮農民李國安家,有一個紅本本和存折、戶口本等值錢家當放在一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他家的承包地實測面積、承包期限、土地承包經營權共有人情況、宗地編號、地塊分布等本上印得一清二楚。
“有了這個證書,我們就吃了‘定心丸’,就像城里人有那個房產證一樣。你看這上面我承包經營地塊的權屬很明確,聽說以后還可以拿它去銀行抵押貸款。”李國安笑得合不攏嘴。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是廣大農民的最大心愿。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推動土地規范流轉、規模經營,破解農民無抵押、貸款難,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都亟須從法律上明確農民對承包經營土地的權利。
安徽試點先行,慎重初戰。六安市金安區,2011年被列為國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試點縣(區)。試點區又試點,金安選擇平原地區的馬頭鎮和丘陵地區的橫塘崗鄉第一批試點。
“一定要把農民真正發動起來,一定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以二輪土地承包為基礎,不推倒重來,不打亂現行政策,不搞強行推動,全過程都公開透明。”金安區農委副主任孫業祥介紹說,他們光宣傳動員就花了7個月時間,讓農民充分了解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目的、意義、內容和原則,還根據當地實際歸納了18個常見問題,分類處理。
“三不”換來土地“確權”工作順風順水,馬頭鎮8100多戶農民的3.4萬個地塊全部完成“確權發證”。承包地邊界有爭議怎么辦?農戶新開墾的荒地怎么確認?農民全家外出務工的承包地怎么確權?“讓農民充分參與進來,把農民的智慧和創造性調動起來,我們原來擔心的問題農民都有解決辦法。地塊四至不清的糾紛很麻煩,但通過村民代表議事、調解等方式,一般也都能解決。”馬頭鎮鎮長楊政遠說。
“土地確權后,流轉土地糾紛少了,效率高了,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也省事多了。”楊鎮長告訴記者,馬頭鎮確權前沒流轉一畝地,現已流轉6000多畝。“因為這項工作做得規范到位,上個月郵儲銀行已和我們簽了合同,同意確權土地可作抵押。”
借鑒前期試點經驗,今年1月起,安徽全省選擇20個縣(區)大范圍推開,今年內將完成2000多萬畝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其他縣各選一個鄉鎮進行;計劃用3年完成全省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安徽省財政廳廳長、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主任羅建國說:“土地確權,加上林權制度改革、小型農田水利產權改革,將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產、資源,全面激發農村創新活力。”
誰來種地
適度規模的經營主體和全程社會化服務相結合
在廬江縣郭河鎮北圩村,農民王士照的麥田長勢明顯比其他農戶好。“今年小麥畝產估計能上千斤,比去年增產100多斤!”王士照說,他家4口人,只有5畝承包地,2008年開始大規模流轉土地,從170畝發展到今年的920畝。“去年收入40多萬元,今年會超過50萬元。”王士照滿臉笑容。
920畝地,4口人怎么種得過來?“在以前自然不行,現在可省心了。播種、施肥什么的,這些關鍵環節縣農技站的技術干部會來指導,田間管理和作業有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服務。”王士照笑著說,今年水稻育秧和北圩生態園公司簽了合同,植保、機器插秧、機耕機收等,都有專門合作社提供服務。
據縣委書記王民生介紹,像王士照這樣的家庭農場在廬江數以千計,僅面積100畝以上的就達939家。全縣土地流轉面積已達49%。
廬江是安徽的一個縮影。在安徽,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正逐步建立。各地也在政策、資金方面大力扶持。蚌埠市集中力量培育和創建十佳萬畝土地流轉示范片工程,整合各類資源向示范片集聚。
但適度規模經營并不意味著所有土地都要流轉。這也不符合中國國情,那些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民怎么辦?
在宿州市意利達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素蘭指著墻上的合作社土地服務面積示意圖介紹:合作社流轉土地只有2515畝,托管(保姆式)的有1.6萬畝,社會化服務(菜單式)面積達3萬畝。他們的經營模式,就是從宿州農村的實際出發的——“生產分散在戶,服務統一在社”。“土地托管后,我們給農戶提供保姆式服務,原有的土地經營權、種植結構、產品歸屬等都不改變。合作社生產效率高、成本低,每畝可以讓農民節本增收300元左右!”
記者在宿州還聽到了一個新詞——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市委副書記張冬云介紹說,聯合體將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三大經營主體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了交易聯結、生產要素融合、互助聯結,以“組團”方式提高經營效益,增強抵御風險能力。“龍頭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原料基地,從源頭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家庭農場以優惠價從龍頭企業購入生產資料,每畝能節約成本近百元;同時也讓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了穩定的服務面積,一舉多得。”宿州市去年計劃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50個,由于大受三方歡迎,年底發展到75個。聯合體內農民人均現金收入9072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
錢從哪來
尊重農民創造力,發展依托市場的農村金融服務
缺資金、貸款難,是制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長大”的突出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不僅在規模化生產方面走出了新路,也為破解家庭農場貸款難提供了“良策”。原因就在于龍頭企業實力雄厚,由龍頭企業作擔保給其聯合體的家庭農場貸款,銀行自然放心。宿州市淮河種業為龍頭的聯合體是2012年成立的,當初設想用5年時間實現規模種植糧食5萬畝。負責人李勇告訴我們,今年就可達到10萬畝,迅猛發展之勢自然吸引了銀行的關注。“去年農業銀行初次嘗試由龍頭企業擔保給家庭農場放貸業務,4個龍頭企業為家庭農場提供擔保貸款5625萬元。今年這項業務將進一步擴大,李勇最近剛和農業銀行簽約,今年6月份就能獲得5000萬元的擔保貸款。”張冬云說。
太和縣三泰面粉有限責任公司的做法異曲同工。這家阜陽地區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辦了個“糧食銀行”,農民存糧有利息,又避免了存家里的損耗,通存通兌,取用方便,吸引了當地和鄰縣1100家以上農業專業合作社、260家家庭農場參與。對這些“大戶”,三泰不僅提供低于市場價的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且還提供借款。太和縣縣長徐會東一言以蔽之:“大家的利益綁在一起,互助互惠是必然的。”
圍繞農村金融服務,安徽全方位探索。
革命老區金寨,是國家級貧困縣,農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更迫切。從縣城出發,沿彎彎的山路行駛約一小時,來到油坊店鄉元沖村民委員會。在這偏僻的山鄉,記者眼睛一亮:這里居然能見到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ATM取款機,提供24小時自助服務。“我們通過農村金改,引導金融機構在基層設立了金融服務室,方便山區群眾就近取款,讓農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現代金融服務。”縣金融辦主任黃剛介紹說。
更讓農民們心里一亮的是以前跑斷腿、磨破嘴也貸不到幾個錢,現在銀行卻主動送上門。做了幾十年茶葉收購、加工的油坊店鄉白茶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文告訴記者,以前他的授信貸款只有2萬元。去年徽商銀行給貸了100萬元,今年春茶3月28日開采,26日徽商銀行的200萬元貸款就到賬了。
黃剛介紹說,金寨農村金改探索和扶貧開發相結合。全縣健全了農村征信體系,對全縣15.7萬農戶和750多戶專業合作社的信用信息采集錄入,在此基礎上將全縣用戶設置為5個信用等級,分別授信4萬—8萬元,僅去年便發放農戶信用貸款4492萬元。同時,金寨縣信用聯社改制為農商行,組建江淮、徽銀2家村鎮銀行,成為全國唯一擁有2家村鎮銀行的縣。農發行突破貸款不能直接到戶的政策,創新推出“擔保機構+金融機構+政策性支農機構+龍頭企業+農戶”的“五位一體”貸款,農戶成為實際用款人,直接帶動發展茶葉、油茶大戶80多戶、基地2.4萬畝。
如果說金寨的農村金改,政府推手作用很明顯,那么,淮南市鳳臺縣的農村金改,可謂“自主、自費、自發”,體現出鮮明的市場導向。鳳臺去年用4個月在全縣范圍內采集全縣17.1萬戶信用指標,分為三級,在本村公布。去年7月以來,農民已獲小額貸款1.09億元,單筆可達6萬元。農民們開心地說:“現在講話算數也值錢了。”更為重要的是,這個信用指標體系設計伊始就完全市場化,與商業銀行的征信系統可對接。目前,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兩家大銀行已同意采用。主管這項工作的淮南市副市長錢力認為,這意味著鳳臺的金改甩掉了政府這根拐杖,學會了自己走,將會走得更遠。
新一輪農業改革還在路上,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安徽的農村改革必定走得更遠……“安徽農村還會收獲一個30年的黃金機遇期!”安徽省常務副省長詹夏來滿懷信心地說。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費偉偉、劉杰、馮華、何聰、魏賀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