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徽日報 2月11日 5版
■ 本報記者 桂運安 賈學蕊
【代表委員名片】
曹樺代表:滁州中學高級教師
張莉代表:安慶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董眾兵委員:淮南市副市長
文化是美好安徽建設的重要基石。在美好安徽建設過程中,如何傳承安徽文化的“精氣神”,提高安徽文化的軟實力,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觀點一:
活態傳承讓文化“站起來”
曹樺代表認為,安徽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這些令人驕傲的資本,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但在文化遺產保護、活態傳承、開發利用等方面,我省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活態傳承安徽文化,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合理開發文化遺產,已成為提高安徽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
曹樺建議,對于一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各地應從“靜態傳承”邁向“活態傳承”,立體保護、合力開發,進一步創新文化載體,培養非遺傳人,讓安徽文化“站起來”。以徽文化為代表的皖南文化,是安徽文化的精髓,應抓住建設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契機,讓徽文化“活起來、靚起來”。相比于徽文化,皖西、皖北、皖東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工作明顯落后,各地應立足本地特色,深挖地方文化資源,解決保護機制不健全、開發投入不夠、專業人才缺乏、研究隊伍“青黃不接”等短板。
觀點二:
民辦博物館要特色鮮明
董眾兵委員認為,民辦博物館彌補了國有博物館在藏品、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對于普及和傳承優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上半年,我省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紀念館有35家,占全省博物館、紀念館總數的23.3%。然而,我省民辦博物館仍存在特色不鮮明、準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專業人才缺乏等諸多難題。
董眾兵建議,各級政府要對民辦博物館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鼓勵和規范引導,鼓勵和支持民辦博物館采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模式,開發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品,延長做大產業鏈,將文化價值轉化為文化效益。可以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將民辦博物館納入文化產業扶持范圍,鼓勵、引導和扶持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各類博物館,明確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要逐步規范準入制度,加強對民辦博物館的專業指導和扶持。
觀點三:
打造精品擦亮文化品牌
張莉代表認為,文化精品蘊含著對歷史文化的梳理和價值判斷,其傳播意義遠遠超出了產品本身。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說明中國文化精品得到世界認可。提升“文化皖軍”品牌,要著力打好“徽字牌”,創造出更多精品力作,讓這些文化精品為安徽代言,傳承安徽文化的“精氣神”。
張莉建議,要深入挖掘安徽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摒除功利性思想,精心、耐心創造和打磨出一批文學、美術、音樂、書法、舞臺、影視藝術的精品佳作,以文化精品提升“文化皖軍”品牌。要研究扶持保護文化名牌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將傳統文化品牌培育成現代文化名牌,打造一批文化名牌企業,并以品牌吸引資本、開拓市場。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培養、引進更多專業、優秀的文化人才,積極支持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演藝等產業發展,并探索新興文化業態,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生態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