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徽日報 12月22日 1版
王秀忠老人戎馬一生,上過前線,做過地工,至今體內還有無法取出的彈片,他從16歲參加革命,就開始捐獻助人,一輩子捐過多少錢物,老人自己都記不清。
“完成了老爺子交待的任務,他肯定非常開心。”12月9日一大早,王麗霞急匆匆地跑進淮南市紅十字會大廳,將父親囑咐捐助的1000元交到工作人員手中,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她微笑著對記者說:“老爺子脾氣倔,任務完不成,他準得罵我。 ”
王麗霞的父親叫王秀忠,今年94歲高齡,家住田家庵區洞山街道中興社區。“青海玉樹地震時,父親捐了1000元,舟曲泥石流災害時,捐了1000元,不久前,又向一戶貧困家庭捐了1000元……”王麗霞告訴記者。
王秀忠16歲參軍入伍,上過前線,做過地下工作,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戎馬一生,歷經無數的槍林彈雨,至今體內還有無法取出的彈片。在個人生活上,老人十分簡樸,總把自己的積蓄用在他認為最需要的地方,譬如,資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幫助受災群眾,為孤兒寡母送去愛心。
據王麗霞介紹,老人從16歲參加革命以來,就逐步開始了捐助活動,退休后,更是將精力專注在公益事業上。“問他這輩子捐過多少錢,他說自己都記不清了! ”王麗霞說。
前段時間,老人在媒體上看到紅十字會組織志愿者幫助留守兒童和孤寡貧困家庭,又坐不住了,忙拿著平日省下來的錢,催著王麗霞去捐款。兒女平常上班工作忙,沒時間去,老人不依不饒:“雖說1000元干不了多大事情,但對急需的人,那就是雪中送炭啊! ”等到周末,行動不便的他“逼”著女兒推輪椅去紅十字會捐款,王麗霞拗不過,只能照辦。
可紅十字會搬遷了,王麗霞吃力地推著老人四處打聽,好不容易找到新辦公室,卻發現空無一人,原來,工作人員去開展志愿者活動了。 “周一可不要忘了把1000塊捐上,去早點兒! ”折騰半天,又無功而返,老人失望之余,卻沒有絲毫倦意,只是一遍遍地叮囑女兒。
還有一次,王秀忠在電視上看到大通區九龍崗鎮的一個家庭很困難,但路途遙遠,老人經不起奔波,就讓女兒帶著款物去尋找。最后,王麗霞冒著高溫到處打聽,找了五六個小時,終于將1000元送到那戶人家,才算完成了任務。 “父親很喜歡1000這個數字,雖說不多,但退休后捐款獻愛心,和干革命獻青春獻熱血一個樣,這一點最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王麗霞動情地告訴記者。
看到紅十字會經常開展活動,一群群青春煥發的志愿者采取各種方式幫助弱勢群體,王秀忠十分欣慰:“我也想去當志愿者,可惜歲月不饒人,行動不便了,希望年輕人好好干,我們在后面為他們加油。 ”(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