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皖江示范區’規劃上升到國家高度,2011年,安徽省出臺加快皖北發展戰略,2010年制訂的合淮同城化工業走廊規劃需要適應新形勢。此次修編規劃到2020年,90%以上的表述都進行了改動。”參與評審的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財金處處長王海林說。《合淮同城化工業走廊規劃(修編)》評審會近日召開,結合最新的皖江示范區和皖北發展戰略,規劃了未來7年走廊的發展。
【組團】建直購電示范園區
南北向的工業發展軸將沿著3條交通的主干道分布:206國道、合九路、合淮大道構成了所謂的“走廊”。這其中合肥北部、淮南南部、長豐下塘是走廊上的三個重要節點。
“本次的一大亮點是規劃出明確的啟動區,即合淮共建區。”王海林介紹,在合淮交界的區域內,淮南的現代產業園和長豐的水湖工業園將沿301省道相向發展。 “長豐和淮南各拿出15平方公里,未來將打造成省級開發區。 ”工業成本低、勞動力富集是共建區的優勢,“想要吸引發展,還需具備獨特資源,淮南的能源優勢要進一步發揮。 ”王海林透露,共建區內將嘗試直購電試點、建立示范園區,企業直接購買上網的電力,每度可優惠幾毛錢,此外企業還可自備電廠。
【配套】新橋周圍側重物流
目前走廊上有近20個工業園區,“未來數目不會增加,主要在現有工業園區的擴區和升級。”王海林介紹。地處走廊的新橋機場連同吳山,將和淮南南部、合肥北部一起成為工業走廊的三個綜合配套區,“主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如物流、金融。 ”
【定位】打造三個鎮級市
調整規劃的合淮工業走廊在發展定位上也有重新定位:作為全省的戰略通道,它將輻射六安、蚌埠等地、推動我省南北交流,從而促使南北縮小差距。據規劃,下塘、孔店和曹庵將發展成鎮級市,“到達小城市的規模。 ”王海林說,合淮工業走廊發展下去形成密集城鎮帶,就是形成了城鎮群,“這個城鎮群還是啞鈴狀的。 ”合肥的北城新區、淮南的山南新區是兩頭,三個鎮級市在中間,水湖鎮也要發展成中等城市規模。
此外,建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成為我省產業和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引領區也是走廊的發展定位。
【支撐】城市一卡通也會有
除去建設沿工業走廊的密集城鎮帶、建設工業主導型重點小城鎮,工業走廊的支撐體系還包括基礎設施、投融資、現代服務業和人力資源。
兩地間的城市快速客運、快速公交、城際鐵路都已提上日程,長豐的風能、淮南的煤炭將為兩地帶來能源保障。王海林透露,隨著網絡等信息設施的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口岸、城市一卡通、甚至區號統一都是題中之義,“商業、社保、醫療、交通等方面可廣泛使用IC卡。 ”(實習生 程汪 記者 張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