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積極推動就業工作紀實
49歲的農民王宗樂做夢也沒想到,由于采煤沉陷失去土地后,自己這個年齡還能找到工作,并且是技術工。在潘集區平圩經濟開發區石膏建材企業的車間里,頭發已花白的王宗樂眼含淚花:“按年齡快退休的人了,企業還要俺,政府還拿錢培訓俺,真是想不到啊!”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圍繞農民最關心的就業問題,潘集區以“穩定就業形勢,拓寬就業渠道,促進群眾增收”為目標,以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實名制就業、推進全民創業及落實就業優惠政策為手段,加快完善勞動就業服務網絡體系,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積極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實現了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傾心打造公共就業平臺
從到平圩經濟開發區的企業上班,王宗樂每天都要騎車近一個小時,但是他很珍惜,工作也很努力。如今,他已經升任班長,月薪也達到3500元。
由于采煤沉陷,潘集區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缺乏謀生渠道的失地農民迫切需要就業門路。潘集區以辦理市人大1號議案為契機,著力解決失地農民就業難題,廣泛開展了失地農民調查摸底,逐一建立了臺賬,制訂幫扶措施,并針對性地開展了就業援助,僅2012年就新增失地農民就業3162人。
就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促進就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潘集區委、區政府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將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建立健全了管理城鄉就業的組織服務體系。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工作”六個到位的要求,實現了“有牌子、有章子、有辦公場所、有工作職責、有工作制度、有工作臺賬”的總體目標,形成了一個覆蓋到位、管理規范、服務高效、群眾歡迎的基層勞動保障服務網絡。
今年48歲的李方全是泥河鎮大圩村村民,經過定向培訓,被派遣到潘北礦創大公司工作后,月工資可達3000元。和李方全一樣,潘集區2012年參加勞務派遣的城鄉富余人員就有3600多人,他們得益于潘集區就業局的積極運作:在潘集,使用勞務派遣人員的用工單位,應優先從本地招用。
近年來,潘集區繼續將勞務輸出作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認真考察發布市內外用工信息,組織開展定向輸出,不斷提升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做好跟蹤服務,維護合法權益,促進了勞務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收入持續增加,2012年,全區勞務輸出11萬人,創收16億元。
精心探索就業創新渠道
25歲的夾溝鎮夾溝村村民李嵩,通過潘集區就業局創業培訓后,自己開了一家精彩裝飾店,經營建材裝潢材料銷售,雇了5個員工,年盈利10萬元以上。架河鎮王圩村村民王楠,通過電焊培訓后,在鑫海裝飾公司從事電焊工作,月工資達到3500元以上,現在正在尋找店面,準備自己創業開店。
潘集區結合區情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全民創業。僅2012年,潘集區就培訓創業人員180人,開展創業實訓160人,并開展創業指導,引導全民創業,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966戶,新增民營企業233家。并廣泛宣傳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幫助創業人員申請小額擔保貸款3047萬元,占目標任務1800萬元的169%,有效地促進了就業,帶動就業2000多人。同時,潘集區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了就業容量,當年新增城鄉富余勞力就地轉移就業6000人。
實名制就業是潘集區對就業工作的硬性要求。為此,潘集區充分調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專管員、信息員的積極性,深入居民(村民)家中及企業,主動幫助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并結合職業技能培訓、新農保、城鎮居民醫保、小額擔保貸款、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相關業務,有效地促進了實名制就業工作的開展。2012年新增就業崗位7831個,實名制就業7831人,實名制就業占當年新增就業崗位的100%。
用心構建就業服務體系
為幫助廣大城鄉居民順利實現就業,潘集區積極考察市場用工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計算機操作、電動縫紉、電焊工、中式烹調等訂單式培訓專業培訓,根據市場需求設立了實用性強、就業率高的煤礦采掘、商品營業員、家政服務員、電焊等專業工種,為舜立煤機、華潤蘇果潘集店等用工單位培訓了大批合格員工,有效地促進了轉移就業。并結合淮南本地大量需要煤礦工實際,開展煤礦工崗前培訓班,為國投新集、皖北煤電集團培養了10000多名煤礦工人,目前,多數人已成為熟練工人,還有部分成為企業骨干力量,月薪多在4000元以上。
同時,區就業部門不斷加大勞動監察和勞動爭議仲裁力度,督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采取部門聯動,成立農民工維權中心,規范建筑行業用工行為,切實維護勞動者工資、保險、工傷待遇等各項權益。并深入各企業開展企業用工情況調查,對企業的員工工資、福利、工作生活條件、生活環境、人文環境等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和比對,督促企業按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和福利條件,創優企業環境,突破企業吸引力瓶頸。
(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