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探索出一條以服務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模式——土地“托管”輕松掙錢
日前,記者來到鳳臺縣楊村鎮土地托管中心采訪,剛進門就遇到了店集村村民蘇傳富來此辦理土地續托手續,“如今,俺們村農民種地可以全部托管給‘土地托管中心’,實行科學種地,農民再也不需要農閑在外務工、農忙回家務農了。”談到這個“土地托管中心”,蘇傳富的喜悅溢于言表。
蘇傳富家種了20畝地,以往農忙時節是他最累最怕的時候,因為家中兩個孩子都在上學讀書,只有他和妻子兩個人干地里的活,一干就是半個月,特別是水稻插秧,即使親戚來幫忙也要10來天才能做完。自從村里有了土地托管中心,他就把地全部托管。他告訴記者:“以前出去打工掙錢,地也荒蕪了,現在在家做生意,土地交給托管中心,種地、掙錢兩不誤。”
隨行的店集村黨總支書記陳宏斌介紹說,土地托管的服務新模式就是堅持“農戶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務自選”的原則,根據當地一稻一麥的種植模式,由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物資供應,即“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務。不過,群眾可以托管某一環節,也可以全部托管給合作社;在付款上,可以付現金購買服務,也可以最后以谷物分成沖抵服務費用。這種“土地托管”模式,促進“生產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把農民從繁重的農事中解放出來。
記者了解到,近兩年多來,合作社托管了全村近90%的土地。鳳臺縣農委副主任賀明軍告訴記者,土地托管采用了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搭建起了接受、吸納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的服務平臺,使一家一戶分散種植難以實現的規模化種植的潛在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集中采購種子、化肥、農藥,實行機械化播種、噴藥、收割、節水灌溉等增收節支措施的綜合配套應用,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通過土地托管的模式,村民托管的土地每畝每年可增收200-300斤糧食,年增收糧食90萬斤,畝增收660元,人均增收1000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十分明顯。
(轉載自2013年5月21日安徽日報,安徽日報記者 孫玉寶 通訊員 單兆偉 耿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