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做夢也沒有想到,坐在家中就可以和城里人一樣,收看高清數字電視,感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4月18日,記者走進毛集鎮河西社區居民劉桂家中,看到全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吃飯一邊收看著電視節目。
同樣具有這種幸福感的,還有90多歲的楊福英老人,她一邊坐在庭院曬太陽,一邊愜意地接受社區上門的醫療服務:“再也不愁養老難了!”楊奶奶除了每月能拿到“基礎養老金”加“高齡補貼”的100元生活費,還能享受到社區的醫療服務。
民生工程是政府的“一號工程”。毛集實驗區工委管委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扎實有效的工作作風、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需求入手,扎實推進民生工程實施,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2013年2月,毛集實驗區推出2013年“民生大餐”,民生工程繼續保持35項,投入資金約1.15億元。
“民生無小事,大到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小到油米柴鹽醬醋茶。”在一大摞毛集實驗區民生工作會議紀要和簡報上,民生政策、民生問題、民生措施的點點滴滴,均被清晰“記錄在案”。為構建“大民生”,該區借助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建設的契機,穩步推進了采煤沉陷、退網還湖、土地征用、房屋拆遷、醫療保障、文化消費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實施。
為打造“幸福毛集”,自2007年以來,毛集實驗區“三公經費”實現“只減不增”,“民生財政”年均增幅162%,占財政支出近八成。仔細盤點毛集實驗區近年來的民生工程,“五大突破”讓人有口皆碑。保障內容大跨越,從2007年實施的12項到2012年的35項民生工程,從最初解決“生活難、上學難、看病難”問題,提升到目前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問題。民生投入大增加,全區民生工程財政投入從2007年的159萬元到2012年的1700多萬元,是2007年的11倍,6年累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30536萬元,惠及全區13萬城鄉居民。惠民政策大普及,隨著民生工程項目的增加,納入政策保障的人數逐年增加,比如農村低保從2007年3000人增加到2012年3700人,實現了應保盡保。基礎建設大變樣,實施民生工程項目涵蓋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就業培訓、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面貌煥然一新。黨群干群關系大改善,民生工程項目群眾滿意度達到96%以上,群眾高興地稱現在“種糧有補助、農業有保險、看病可報銷,上學不用交學雜費,生活還有最低保障”。
錢,花在了實處;政策,暖在百姓心頭。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兒一樣。毛集實驗區闊步行進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正用真情書寫出漂亮的民生答卷,讓城鄉居民過上美好生活。
(通訊員 徐瑞成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