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玉寶本報通訊員 荊燦紅
大通區洛河鎮淮建村有 “淮南市早春西紅柿第一村”的美譽。記者近日慕名到該村蔬菜基地采訪,隨處可見菜農忙碌的身影。“今年西紅柿價格不錯,客商到村頭收,大的一斤2塊5,小的1塊多。 ”看著掛滿枝頭的西紅柿,嘗到甜頭的村民喜上眉梢。
沿著水泥路向西紅柿種植基地中心走,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齊的大棚鋪天蓋地,仿佛進入白色迷宮。 “我家3畝地,5個大棚,1畝地收入萬元不成問題。 ”蔬菜種植“老把式”陳國春,正在晾曬保溫草簾,“我們‘淮建牌’西紅柿有名氣,在地頭就賣掉了,不愁銷。這是協會黨支部的功勞。 ”
淮建村黨總支書記陳國富告訴記者,為更好地發揮淮建蔬菜種植協會的作用,2012年,村里成立了蔬菜協會黨支部,采取“支部+協會+農戶”生產模式,通過黨支部引領協會、協會帶動農戶,走出一條帶領群眾致富的新路子。目前,該村以早春西紅柿、秋萵苣、辣椒等為主要品種的蔬菜種植基地已發展到1200多畝,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蔬菜基地”,并注冊了蔬菜商標。現有菜農580戶、2400多人,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1萬元。
蔬菜基地黨員致富能手李玲一邊分揀新采摘的西紅柿,一邊說:“現在一天能摘五六百斤,隔天摘一次。 ”李玲原是鎮上企業工人,現在是協會黨支部的黨小組長。得益于蔬菜基地 “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的建設,李玲成了致富能手。她家4個棚,僅種西紅柿,年收入就超過2萬元。
“協會黨支部成立前,社員凝聚力不夠強,基本上各干各的。支部成立后,把種植戶組織起來,經常開展學習培訓、研究市場信息,統一組織種子、化肥、農藥、鋼架等的購買,聯系銷售,遇到難題還安排專家上門指導,為我們解除了后顧之憂,省心又省力。”村委會主任兼蔬菜協會黨支部書記陳宏瑞介紹說,區里已把蔬菜基地列為“雙培雙帶”示范基地,協會黨支部新發展了5名黨員,現有黨員17名。他們是協會的骨干,在搞好自家生產的同時,積極開展“雙培雙帶”活動,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
“在農村協會、專業合作社成立黨組織,是農村基層黨建的創新之舉。產業鏈上建支部,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致富帶頭人缺乏組織、管理松散,專業合作社缺乏場地及資金,很難正常開展組織活動等難題。 ”大通區委組織部長岳文貴告訴記者,目前該區已新建農業協會、專業合作社黨支部10個,增強了服務功能,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帶民致富能力得到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