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沉陷區綜合治理走訪記
編者按: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是煤炭資源型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在國家億噸煤基地的淮南主戰場,潘集區秉承“集中式搬遷、發展式安置、開發式治理”的工作思路,勇于擔當、善于擔當、敢于擔當,積極探索沉陷區治理的新途徑,謀求實現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具有普遍意義,值得借鑒和推廣。
一幢幢整齊劃一的樓房、一行行造型新穎的路燈,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面、一個個設施齊全的休閑廣場……走進潘集鎮沉陷區的搬遷新村,體會著人們一圓安居夢的喜悅,在沉陷區治理的腳步聲中,感受到潘集區擔當的勇氣與責任!
勇于擔當 在沉陷區治理中扛起責任
美好鄉村建設已經開局,記者來到潘集區美好鄉村建設辦公室,正在編制的《潘集區沉陷區綜合治理規劃》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采煤沉陷區治理與美好鄉村建設、土地復墾整理、沉陷區地質環境恢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項目一一掛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藍圖已經展現。
煤炭一詞,對于潘集區來說,負載著非同尋常的記憶與情感。回溯淮南煤炭工業發展歷程,潘集占據著顯赫地位。然而,伴隨著榮耀,建在“烏金”上的潘集也有揮之難去的絲絲“痛楚”。
由于持續開采,礦區地下形成了大面積采空區。截至2011年底,全區沉陷區面積達8萬余畝,需搬遷安置群眾8.4萬余人,涉及6個鄉鎮(街道)、30個行政村。
緣煤而建,因煤而興,也為煤而憂。地質環境遭到破壞,地面塌陷,房屋墻體開裂,部分學校、醫院、道路不同程度受損……這種景象在采煤沉陷區常?梢砸姷,嚴重威脅著群眾生產、生活安全。區沉陷辦主任湯凱告訴記者:以前每逢刮風下雨,工作人員成夜不敢睡覺,心里總是掛念著沉陷區里居住的群眾,經常是連夜轉移群眾到機關、學校里臨時居住。
沉陷區治理,義不容辭!勇于擔當,潘集區義無反顧!
2009年之前,潘集區沉陷區治理采用的辦法是據實搬遷,沉陷區居民搬出農村,得到相應補償,換個地方自己建房,生活沒有多大改變。
2009年,潘集區實施應急搬遷,對歷史遺留問題進行解決。
2009年,潘集區推出新政:政府統建,集中安置,并在全市率先啟動了按人口補償試點。
2010年,全省率先推行“先搬后采”。
搬遷至新居,失地農民該如何生存?潘集區采取鼓勵失地農民自謀職業,進園區創業和協調進煤礦企業就業等多種措施,重點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使沉陷區居民住房城鎮化,失地不失業,收入不降低,生活水平上臺階。
一項項政令,一個個舉措,沉陷區居民交口稱贊的德政工程,迅速在潘集施展開來!
善于擔當 在困難境地中轉變觀念
2010年6月21日,60多歲的潘集鎮朱莊村村民王建標作為潘北新村的首批住戶拿到了新房鑰匙。
看著昔日的村莊已經完全沉陷在水中,王老漢感慨萬千:經歷了土地沉陷、房屋下沉、應急安置、彩板房臨時居住,如今終于住進了期盼已久的樓房。98.5平方米的面積,王老漢一家三口享受84平方米的免費,由于拿到了按期入住的每平米100元獎勵,當搬進新居時,王建標不光一分錢不用花,還領到了幾百元的補助。
2008年動工興建的潘集鎮潘北新村如今已經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兩期工程共安置1080戶,2367人。
在潘集區“政府統建,集中安置”的過程中,潘集鎮的“三先三后”的探索為全區提供了經驗:搬遷土地先用后補、建設資金先付后算、安置用房先建后分,建設費用通過招商引資有實力的企業先行墊付。
借鑒潘集鎮的經驗,2010年,瓦謝新村、大莊新村在潘集主城區相繼開工建設,幼兒園、社區服務、商業建筑、倉儲等設施一應俱全。2012年底,泥河鎮等地的沉陷區居民將全面入住。
沉陷區治理,先采后搬總是受制;大面積連片沉陷,本區域內無法開辟安置點,如何破解?
潘集區積極與礦業集團聯系,獲得2015年前將出現沉陷土地的第一手資料,夾溝鎮極具魄力的提出探索思路——建設潘東新城,實施整體搬遷!
先搬后采、利企利民,實現和諧發展!作為全省“先搬后采”試點整體搬遷安置工程,夾溝鎮高起點設計,整體規劃2平方公里,入住人口約4萬人。
走進潘東新城,嶄新的建筑群豁然醒目!采用傳統的皖南民居形式,將現代生活方式引入其中,既體驗古香古色的傳統文化,又延伸出新的內涵!如今,占地1109畝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61棟住宅樓拔地而起,5個村15個自然莊的3600戶、8000多人將于年底入住。
憑借潘東新城的整體搬遷模式,今年9月,賀疃新鎮一期工程,潘東新城二期的建設已經拉開帷幕,將進一步改善沉陷區群眾居住條件,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敢于擔當 在可持續發展中開拓創新
垂柳、荷花、綠色長廊……翻開泥河鎮后湖村村民李龍的結婚相冊,一張張精美的婚紗照,記憶著夫妻倆的甜蜜時刻。人們不會想象這些婚紗照的外景地,當年卻是一望無際的采煤沉陷區。
1998年,潘集區泥河鎮后湖村1600多畝土地,有1000多畝由于采煤,出現從2米到4米的沉陷。
面對土地塌陷、耕地廢棄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2008年,泥河鎮以逆境有為的勇氣,敢于擔當,變壓力為動力,在創新中探索治理方式。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后湖人將沉陷區土地入股,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治理經營模式,建設后湖生態園,使環境得到修復,農民收入增加,社會穩定和諧。
通過三年的建設投入,生態園累計實施各類項目28個,完成投資3462萬元。一期1360畝已經建成,二期4000畝正在建設,最終達到開發治理10000畝沉陷區土地的目標。規劃的十大功能區已有水生蔬菜、水產養殖、設施園藝、果蔬采摘、花卉苗木、農業試驗等六大功能區基本建成并初見成效。生態公園、生態農莊、綜合服務、展示區等四大功能區也啟動建設之中。
從土地流轉到沉陷區治理,后湖村走出了一條探索創新之路,240戶村民相繼承包了1400多畝沉陷區土地,年產值1000多萬。
縱橫的阡陌、規整的魚塘、成行的樹木、連片的蔬菜大棚,村民在魚塘、蔬菜大棚內勞作,過去的一片沼澤變成現在生機盎然的綠洲。后湖,如今可以稱為塌陷區上的美麗家園!
在借鑒“后湖模式”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潘集區把創大公司沉陷區開發治理項目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工作,重點實施農業轉型升級,結構優化,形成具有高效農業、林業、水產養殖、餐飲等多種功能的生態園區,讓采煤沉陷區煥發出勃勃生機。
沐浴溫暖和煦陽光,潘集區沉陷區群眾正享受著更有品質和尊嚴、更加體面和幸福的生活!
(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