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實施民生工程巡禮
記者于12月15日走進鳳臺,看到在2.8平方公里的鳳凰湖安置居住區內,134棟高樓已全部封頂;鳳凰中學教學樓初具規模;永幸河樞紐建設現場如火如荼;毗鄰的農民創業園區將打造完整的就業板塊!
這是鳳臺縣實施民生工程的幾個場景。近年來,鳳臺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把城市轉型、經濟轉軌與改善民生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延伸、拓展和對接,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沉甸甸的“一號工程”
縣委、縣政府把辦好老百姓的事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始終把實施民生工程作為“一號工程”,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這條主線,集中人力、財力、精心組織實施,強力推動落實。省、市民生工程會議召開后,都及時貫徹實施,把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到實處。縣政府主要領導親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加強對民生工作的領導。每年都與相關部門簽訂民生工程責任書,制定檢查督促方案,建立部門責任追究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對各項民生工程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在實施民生工程過程中,鳳臺縣先后研究制定了67個配套文件,建立健全20項規章制度;著力創新工程實施,調整完善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在全省首創城鎮居民醫保普通門診統籌和報銷制度;率先建立新農合“異地就醫結報”新機制;制定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運行管理、鄉鎮文化站及農家書屋長效管理的政策措施。
濃濃的“民生氛圍”
鳳臺縣多途徑、多形式、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民生工程,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按照《鳳臺縣2011年50項民生工程宣傳工作方案》,精心策劃民生宣傳,開播“對話民生”和“一把手談民生”專題新聞18期,每天定時播放“民生政策80問”,利用電影下鄉宣傳民生政策。
縣民生辦動員廣大群眾了解、支持、參與民生工程工作,民生宣傳做到“五個三”,即“三個本子”:一本民生宣傳冊發放到戶,一本民生日記本發放到機關工作人員,一本民生作業本發放到每個學生;“三張紙”:一張《致農村(城鎮)居民的一封信》發放到人,一張民生宣傳年畫發放到戶,一張民生明白紙張貼到鄉村和自然莊;“三個欄目”:縣電視臺“對話民生”和廣播電臺“一把手談民生”專欄每個責任部門都要上,鳳凰臺報紙“民生專欄”期期有內容;“三個牌子”:民生工程固定宣傳牌設立到每個鄉鎮和村,民生工程永久性標識牌安裝到每個項目點,大型民生工程宣傳標語牌安裝在最醒目的地方;“三個活動”:辦好民生工程大型集中宣傳活動,辦好民生工程征文、攝影和知識競賽活動,辦好全縣民生工程知識電視大獎競賽活動。“五個三”宣傳模式切實提高了城鄉居民對民生工程的知曉率、滿意度。
殷殷的“民生情結”
鳳臺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民生工程是群眾利益的集中體現,必須著力改善。要把民生工程打造成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隨著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用于民生工程的資金得到有力保障。
2011年全縣實施50項民生工程共需資金6.1億元,其中縣本級需配套2.2億元,在年初財政預算中予以足額安排。截至11月底,已撥付到位資金6.11億元,占總資金的100.2%,其中縣本級配套資金到位103%,實際支出5.56億元,支付率91%。
為強化民生資金監管,制定了《鳳臺縣民生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鳳臺縣2011年民生資金使用情況考核暫行辦法》,印發了43個民生資金分項使用管理辦法,完善了民生資金監管機制。已開展民生資金檢查2次,并進行專項考評。各項民生工程資金統一在縣財政設立專戶,統一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
扎實的“民生節奏”
2011年縣政府按月召開民生工程調度會8次,民生辦召開民生聯絡員會議23次,堅持序時調度和縱橫協調,規范日常管理;督查實行目標管理、政務督查、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輿論監督“五位一體”的民生工程督查機制,領導帶頭狠抓督查,建立了民生工程縣級領導定期督查機制。
“三項”活動更扎實,開展“回頭看”活動,采取鄉鎮和部門雙向對比普查,將本部門、本區域2007年以來實施的民生項目進行全面梳理,對工程類項目資料按照“十制”要求查缺補漏,對保障類項目進行精細化管理;進行民生“大走訪”,組織全縣110名財政干部深入全縣245個村委會(社區)2573戶城鄉居民家中進行“大走訪”,調查群眾對民生工程政策的知曉度、滿意度,通過現場客觀填寫《社情民意調查表》,收集群眾反映民生信息103條,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想,為群眾解惑答疑;對全縣170戶困難戶進行“大回訪”,并組織35戶特困戶進行集中座談和慰問,切實提升民生工程實施效果。
采訪結束時,該縣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鳳臺縣將按照“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目標,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急事先辦、務求實效”的原則, 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智慧、帶著精神實施好民生工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共同描繪“幸福民生”的美麗畫卷。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