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推進城鄉衛生服務一體化紀實
公共衛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防線。新醫改提出,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其目標就是要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最終使廣大群眾不得病、少得病。近年來,大通區大力強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群眾的就醫條件不斷改善。
衛生服務:從無到有
“以往只是城里人才有的健康服務,如今我們農民也可以享受了。”年屆七旬的大通區九龍崗鎮九龍崗村張漢福老人翻著自己的健康檔案,難抑內心的喜悅。由于歷史原因,大通區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基層院所簡陋,設備老化,醫護人員擠著向城區大醫院跑,基層院所卻門可羅雀,冷冷清清。面對這樣的局面,大通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表態:“5年內,對全區所有衛生院所進行改造升級,讓所有的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睘榻鉀Q改造建設資金難題,這個區堅持財政出一塊、爭取上級項目資金補一塊、基層衛生院所籌一塊的融資方式,正式拉開了鄉鎮衛生院改造的序幕。
該區大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積極推進鄉村“一體化”管理,完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洛西、朝陽社區衛生服務站新建工程和田東社區衛生服務站改擴建工程竣工投用,完成50個村衛生室信息管理系統平臺建設,新建、改擴建鄉鎮衛生院4所,建設面積達到4200.73多平方米,配置各類醫療衛生設備268臺(件);全區50個行政村實現了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全區以街道為基本單位,按照每個街道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社區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標準,設置了16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5家,共覆蓋城市社區人口7.2萬人,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初步顯現。經過改造,以前陳舊簡陋的基層衛生院所成了當地最漂亮的建筑,醫療服務人員和醫療器械整體水平有了極大提升,許多基層患者無需奔波到大醫院,就近就能得到滿意的醫治,曾一度面臨生存窘境的基層衛生院煥發出勃勃生機。
醫療水平:從低到高
國家出臺的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項目,為所有社會成員享受到“大衛生”服務提供了契機。大通區主動創新形式,大力實施健康宣教、健康服務、健康文體、健康環境、健康生活、健康社會等九大工程,推進40個重點項目建設,真正為百姓筑起健康生活的第一道防線。
今天的“大衛生”,已經從過去簡單的“就醫”,擴大到市民健康的方方面面,隨之而來的是一件件新鮮事出現在大伙兒身邊:實施農村改廁,一座座無害化廁所悄然登庭入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來水;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項目;實施免費婚前健康檢查,讓群眾能夠健健康康生活;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監測網絡和信息報告系統,區、鄉二級醫療衛生機構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實現疫情信息網絡直報。積極組織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工作,兒童“五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新增疫苗接種率達到了80%,以鄉鎮為單位的兒童預防接種信息管理系統覆蓋率達到了100%。全面開展了流感、麻疹等重點傳染病監測,有效遏制了麻疹、瘧疾等疫情的傳播,艾滋病、結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就醫保障:從少到多
作為一個礦竭城衰,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縣區,如何做好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始終是大通區委、區政府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近年來,大通區委、區政府用實際行動作出了鄭重回答。幾年間,這個區不僅經濟實現了大發展,醫療保障水平也實現了大提升,全區18萬人民群眾正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合理的資源配置為大通區人民實現“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區”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在農村,基本設施齊全、人員配置合理、服務功能完善、規章制度健全的標準化衛生室,為12萬農村居民提供了小病不出村的醫療服務。全區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連片成網,覆蓋城鄉,而經過改擴建的39所鄉鎮衛生院也將使全區鄉鎮衛生醫療設施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目前,大通區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24個,床位1078張,衛生技術人員803人,65歲以上老人健康登記管理12770人,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
這個區根據人均收入、就醫習慣、參合農民分布情況等基礎信息,制定了符合實際的新農合補償政策,不僅有效減輕了參合患者的經濟負擔,還使患有重病的農民得到了及時的救治。據悉,該區參合率已由2006年的88%上升到98.8%。為確保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有效開展,這個區還針對參保人群大聚集、小分散的特點,簡化辦事流程,在全區建立28個服務網點,形成了“投保不出鄉鎮、不出街道”的便民服務網絡,做到了城鄉統籌無盲點、縱橫結合無盲區的全覆蓋。
(通訊員 宗承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