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初夏的八公山鎮,青山疊翠,碧水潺潺,農家庭院錯落有致,村道小巷整潔如新。近年來,八公山鎮黨委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三抓三促”工作法推動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黨建引領聚合力,長效機制固根基。八公山鎮黨委將人居環境整治列為“一把手工程”,建立班子成員包村督導、黨員干部帶頭示范、群眾廣泛參與的聯動機制。通過“月度評比+季度觀摩”壓實責任,組織村民代表實地考察整治成效,以“紅臉出汗”的態度倒逼問題整改。黨員干部率先清理房前屋后雜物,帶動群眾自發參與環境提升,累計創建“美麗庭院”“文明巷道”等示范點位,形成“支部帶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的生動局面。同步推進河道清淤、污水納管等工程,昔日雜草叢生的溝渠變身景觀水系,黑臭水體徹底消除,村莊“顏值”與“氣質”同步提升。
因地制宜塑特色,產村融合添動能。八公山鎮立足“景區、城區、沉陷區”的三大片區現實情況,打出“一村一策”組合拳。景區周邊村落聚焦農旅融合促發展,妙山村借力景區優勢發展精品民宿集群,獲評省級美麗宜居村莊;城郊村莊盤活閑置土地,發展豆腐產業、觀光農業、親子研學等業態,讓“沉睡資源”變成“活力引擎”;沉陷區村莊通過復墾土地發展苗圃經濟,利用治理后的水域開發生態養殖,實現“廢地生金”。如今,該鎮各村特色產業多點開花,豆制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漸成規模,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越拓越寬。
多元共治添活力,文明新風撲面來。環境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八公山鎮推行“村集體+物業公司”管護模式,引入專業團隊負責垃圾清運、綠化養護,10個村實現環衛一體化全覆蓋。通過“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設環保課堂,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好習慣。曾經的亂堆亂放區變成小花園、小菜園,廢棄陶罐改造為鄉土景觀,既留住了鄉愁記憶,又增添了田園趣味。如今亂堆亂放少了,小菜園、小花園多了;攀比浪費少了,文明鄉風濃了,村莊由“一時美”邁向“持久美”。
漫步今日八公山鎮,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更尋得見發展機遇。這場生態與發展的“雙向奔赴”,正悄然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篇章。
(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蔡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