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鳳臺縣立足農業大縣資源優勢,統籌整合產業發展相關資源,以打造產業園區為著力點,在要素保障、平臺建設、特色打造上下功夫,推動產業品牌化、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持續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
抓要素保障促合力推進
該縣規劃引領強保障,成立全縣產業發展工作專班,按照“核心產業—配套產業—協議產業—產業集群”的思路,規劃不同產業梯次發展體系,促進供應鏈、資本鏈、政策鏈協同貫通,按照土地規模化、經營市場化、服務社會化的思路,優選陽光玫瑰葡萄、精品石榴、常見食用菌等10余個特色園藝品類發展。全縣特色園藝總種植面積16.2萬畝,產量42.5萬噸,綜合產值18.5億元。
政策激勵強保障,建立產業項目與金融機構對接機制,用足用好貸款財政貼息等“一攬子”支持政策。對符合定向費用補貼政策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給予一定補貼,組織各類銀行為托管主體發放貸款1.16億元。對有勞動能力、有技術、有項目的農戶,鼓勵其集中發展本地特色產業,擴大產業規模。2024年以來,累計發放小額信貸貸款3025萬元,支持820戶脫貧人口自主發展產業。
補齊基礎強保障,瞄準產業發展短板,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產業發展條件。2023年以來,投入3750萬元,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1.5萬畝。使用銜接資金1187萬元,修建產業路16公里,惠及11個鄉鎮。實施農產品倉儲冷鏈設施建設行動,新增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6個,大型冷庫一個,配套冷鏈物流配送中心一個,配備冷藏車5輛。
抓平臺建設促示范帶動
該縣打造龍頭建平臺,強化“雙招雙引”力度,引進牧原集團、安徽農墾集團等一批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產業化水平高、科技水平強、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以“產業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發展現代化種養殖。累計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7家、市級51家。
搶抓機遇建平臺,立足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淮河經濟帶等戰略機遇,深入實施“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啟動鳳毛快速通道、新港綜合碼頭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重點推進智慧農業產業園和糯稻“一縣一業(特)”創建,建成年產蔬菜2萬噸的蔬菜種植基地和面積35萬畝,年產21萬噸的核心糯稻種植基地,當好長三角地區的“米袋子”“菜籃子”。
提升服務建平臺,統籌各類涉農人才資源,組建鄉村產業發展服務團,常態化對全縣企業、家庭農場、經營大戶開展“五送”專項行動,224名科技特派員實地指導群眾開展“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殖。開展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專項行動,依托“農管家”農業服務窗口,建設縣、鄉、村三級產業綜合服務體系、分層級提供決策咨詢、技術指導服務。
抓特色打造促產業融合
該縣品牌打造育特色,加大支持農業品牌建設力度,布局特色稻蝦、品質糯米、精品蔬果、休閑漁業四大產業,在品牌培育創建、運營管理等方面給予企業專項扶持,推動企業通過參與農交會等渠道進行品牌營銷,激發農產品品牌建設熱情,形成“鳳臺糯米”“淮王魚”等地理標志產品和“徐橋”“徽糯世家”等為代表的特色品牌。
科技支撐塑特色,突出“科創+產業”,與中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集美大學等十余所省內外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認定省主要農作物新品種2項,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30多個,制定地方標準30項、企業標準180多項,優化集成農業生產技術規程350多套,帶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生態延鏈興特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支持縣內企業以水生經濟植物為載體,建立成本低,就地利用、易推廣的豬場沼液處理種養結合循環利用新模式,實現示范區豬場沼液全量利用,實現經濟效益3000萬元以上。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利用中山杉良種壯苗,沿濟祁高速建成3400畝森林長廊,形成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個統一”。
(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