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小網格” 匯聚“大平安”
——毛集實驗區切實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網格是群眾感知幸福的“神經末梢”,網格化管理是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著力點,是切實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毛集實驗區著力構建“一格一員、一員多能”的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體系,以“進網格、訪民情、解難題、辦實事”為中心,讓“小網格”助推“大民生”。
“黨建紅”點亮社會治理新格局
“我是黨員,我愿意帶頭!薄拔夜ぷ鲿r間機動,我報名參加志愿者。”……但凡雨雪冰凍天氣,這樣的場景在毛集實驗區各個村(社區)網格頻繁出現。
在基層社會管理工作中,毛集實驗區通過網格化管理,有效解決人員底數不清、管理不到位、服務不精準等難題,而在這個過程中,黨員在網格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黨建引領成為工作中的制勝法寶。
毛集實驗區堅持黨建引領網格,推動警格融入網格,致力打造以“警網融合+”工作站為支點,以“e治理”平臺為支撐,以構建預防警務、主動高效新警務為抓手,推動力量聯合、部門聯動、事務聯處,打造職責清晰、扁平一體、運行高效的基層社會治理實體化運行體系,有效提升平安毛集建設水平。
“網格藍”繪染一抹平安溫暖亮色
毛集實驗區以網格為載體,堅持和完善“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體系,將轄區人、地、物、情、事、組織全部納入網格進行管理,將工作關口前移、陣地下沉、觸角延伸,抓早抓小,努力做到群眾憂患早知道、熱難點問題早處理、鄰里矛盾早協調、信訪活動早反饋,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今年4月,毛集社區居民張某打算在老村莊翻建新房,于是向網格員陳初賢咨詢相關手續。陳初賢在仔細了解后,向張某詳細說明了辦理流程,并鑒于老村莊缺乏規劃、鄰里關系錯綜復雜以及存在封建迷信等因素,建議張某三思而行。然而,張某決心翻建,此后與鄰居頻生矛盾,涉及地基爭議、樹枝妨礙施工等諸多問題。面對這些紛爭,陳初賢總是迅速介入,耐心調解,并積極協助社區調委會開展了多次協調工作。在他的堅持與努力下,矛盾逐一得到解決。張某對此深表感激,坦言若沒有陳初賢的屢次相助,自己的建房計劃恐怕難以順利實施。
“有求必應”服務群眾訴求不打烊
“要不是社區和網格員及時協調解決,咱小區的房屋維修、下水道疏通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修好。”如今房子維修了、下水道疏通了、垃圾有人清理了,居民李某說起這事臉上洋溢著愉快的笑容。
毛集實驗區2009年實施退網還湖,2014年實施漁民上岸,漁民上岸的廉租房由于沒有維修基金,房屋長期漏水、外墻脫落、下水道堵塞,再加上沒有物業,環境衛生呈現臟亂差。多年來,小區居民反映強烈。
毛集鎮中心社區網格員在走訪交流中,了解到小區的具體情況和居民訴求后,將問題匯報給社區。社區迅速將情況推送給焦崗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并召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議,邀請濕地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社區網格員、小區業主代表等,對盡快維修房屋,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等問題展開協商,并利用政策法規知識安撫群眾。
經過多方協商,管理處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申報項目,目前已解決,群眾非常滿意,該小區的信訪事項也逐步得到化解。
網格之事無大小。下一步,毛集實驗區將持續以網格為基礎,立足居民急難愁盼,提供長效、精準多維度服務,以織密“小網格”、匯聚“大平安”。
(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