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用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論學習貫徹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
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淮南歷史人文厚重、自然風景優美,壽縣古城、武王墩等遺存豐富,為我們加快建設高品質旅游強市提供了基礎條件。全市上下要立足淮南資源稟賦,進一步優化布局、豐富供給、提升品質,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展現新氣象,把淮南打造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更好傳承歷史文脈。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要強化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深化淮河文化、楚文化、淮南子文化等研究,推進武王墩考古發掘,加快武王墩、壽春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要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和傳統建筑修繕。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體系,積極爭創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全面提升淮南文化影響力。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建設高品質旅游強市。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要堅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以壽縣古城、八公山、武王墩為主線,加快建設楚漢文化旅游核心區,全面構建“一線、三區、十點”的旅游空間發展格局。要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統籌山脈、水脈、文脈,以地域優秀文化為內核、自然生態景觀為底色、文旅深度融合為支撐,優化全域旅游布局,豐富全域旅游產品供給,提升全域旅游服務品質,創建一批高等級旅游景區,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鄉村,新增一批精品民宿,開發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融合發展新業態,讓文旅資源“活”起來、業態“多”起來、消費“熱”起來,把淮南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文化旅游目的地,為淮南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市。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施文學強基、舞臺藝術提質、影視振興、網絡文藝創優、百花競秀“五大行動”,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大力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推進文化IP數字化開發和轉化,打造一批具有高辨識度的淮南文化標識,推出更多體現淮南“楚風漢韻、山水之城”城市名片的文學作品、文藝精品、文創產品。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厚植城市文明底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創舉。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實施鄉風文明建設工程,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持續提升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旅游因文化而增魅力,文化因旅游而添活力。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積極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徑,推動形成文化和旅游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以文旅融合的“破題出圈”賦能淮南高質量發展。
(本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