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末梢”轉變為治理“前哨”
——八公山區“網格+”助推基層治理精細化
網格不大,但需要步步丈量;網格雖小,卻情牽千家萬戶。近年來,八公山區積極構建“網格+”服務管理新模式,打造區域統籌、多方協同、以人為本的網格化治理服務體系,努力將基層“末梢”轉變為治理“前哨”,做到網格治理無縫隙、服務群眾零距離。
推行“網格+文化”強化源頭解紛
“百善孝為先,老母親的贍養問題,今天咱們坐一塊兒好好敘一敘,共同商量個方案出來……”在新建社區的“鄰里幫幫團”,網格長陳志軍與前來調解的群眾聊得火熱,在初步了解了夏大媽的憂心事后,“鄰里幫幫團”約見了夏大媽的其他五個兄弟姐妹,并通過數次協商,最終確定了老太太的贍養方案。
八公山區深入挖掘“網格+文化”力量,打造新老互補、內外結合的文化陣地。將基層治理中“睦鄰”文化內涵作為“鄰里幫幫團”品牌建設關鍵點,結合社區日常治理工作,走出一條文化社區的“特色路”。“鄰里幫幫團”成員由老黨員、人大代表、退伍軍人、政法干警、網格員等組成,成員近70人。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化解了一件又一件鄰里矛盾糾紛,通過自己的先進事跡推動了社區與居民之間“雙向奔赴”,為社區品牌化建設打開新局面。農村地區充分發揮“舅大娘親”的民風習俗,組織當地聲望高、輩分長、熟鄉規、知民俗的退休老同志組成“老娘舅”調解小組,成員達60余人。他們走村串戶,拉家常、擺道理、敘鄉規、講法律,用最樸實的語言,更接地氣的方式,實現“小事在家調、大事網格了”,從源頭防控各類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2024年以來,全區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740余件,成功率達98.2%以上。
踐行“網格+安全”消除風險隱患
“今年3月,就業局樓房屋樓道出現漏水問題,嚴重影響30多戶居民正常生活,居民情緒非常激動。”團結社區網格員顧承瑩說。在聽到網格員的匯報后,社區書記立即啟動“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區住建局人員快速到達現場,網格員全程跟進,最終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以“做實網格”為抓手,以“數字化手段”為支撐,著力開展“網格+安全”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在全區范圍內梳理分類形成9個領域10類重點人群,制定《實施意見》,以網格為單位,組織網格員進行拉網式全面摸底,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建立由區直部門、鎮(街道)、村(社區)、網格員組成的“四級”管理服務工作專班,分級分類施策,全面逐級逐人落實管理措施。同時,對摸排出的風險隱患全部精準落入網格做好管理工作,今年以來,排查13個行業主管部門及5個屬地共計35個矛盾風險隱患,均得到有效穩控。依托淮南“e治理”平臺,排查風險隱患4145件,流轉職能部門213件,有關責任部門5日內核查處置。以“警網融合+”為基礎,整合網格員、社區民警、村“兩委”干部、新業態從業者、城鄉公益性崗位等多元基層力量,打造覆蓋全區42個村(社區)的群防群治巡防隊伍,聯合公安機關全力構建街面、企事業單位、生活區、村、片區5級治安巡邏防控體系,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實行“網格+服務”做足幸福底色
今年年初,新莊孜街道網格員劉曉玥在日常巡查時發現轄區低保戶宋某環的母親去世,其本人二級殘疾,丈夫也沒有正式工作,“生活上如果有什么我可以幫上忙的,您盡管找我。”她對宋某環說。春天,社區統計適老化改造家庭,她立即上報了宋某環家,很快就為她家更換了馬桶,安裝了衛生間扶手等;秋季,婦聯開展“微心愿”活動,孩子在開學之際收到了婦聯送的學習大禮包,“我終于能有漂亮的新書包啦!”孩子開心地說。
依托網格服務平臺,創新“網格+服務”工作,印發《城市社區設立“黨員中心戶”,賦能基層治理實施方案》,優先從符合條件的網格員、樓棟長、志愿者、退伍軍人、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干部等群體的黨員中“嚴選精推”,組建一支有成員586名的網格志愿服務隊伍,聚焦“暖民心、順民意、紓民憂、解民困”服務主線,匯集多元服務力量,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基層治理,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通過在網格內常態化開展“政法干警進網格”“小手拉大手”政法學習、“新時代文明服務”、防溺水、反詐騙、愛心義診等各類緊貼群眾需求、彰顯八公山特色、凸顯示范作用的志愿服務項目10余項,幫助群眾解決好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打通為民服務的堵點、難點。今年以來,全區已開展網格志愿服務活動93次,收集處理意見建議120余條,為居民群眾辦好事實事70余件。
(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方紫薇)